您好,欢迎光临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研究报告销售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 行业资讯 >> 大格局下的中美日三国“经济学”

主题词:经济行业资讯 经济市场研究分析


大格局下的中美日三国“经济学”

  作为世界前三大经济体,美国、中国、日本三国在世界经济格局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新时期三国领导人的经济策略——“奥巴马经济学”、“李克强经济学”、“安倍经济学”也成为世界瞩目的焦点。美国作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面对亚洲发展中国家高速发展所带来的挑战,在保留高端产业的同时注重实体经济的回归,意图占据产业的高端和低端。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新政府上台以来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方向、目标、途径提出了新要求,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新领导人安倍晋三上台以后采取了一系列经济刺激政策,期望通过短期、快速的政策来刺激经济增长。当然,三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也有对于政治的考虑。下面,让我们来看看三国“经济学”背后的异同。
  
  奥巴马经济学
  
  7月25日,奥巴马在杰克森威尔港口演讲时向产业工人重新定义了中产阶级“美国梦”:“努力工作,劳有所得,获得公平的工资和较好的福利待遇,购房机会均等,老有所养,将这些幸福的生活传给下一代”,这是中产阶级都抱有的梦想。
  
  “奥巴马经济学”的关键阶层是中产阶级。中央党校经济学博士马利军向《中国产经新闻》记者表示:“中产阶级在美国社会中起到关键性和基础性作用。中产阶级关心经济发展,和美国经济社会的繁荣休戚相关,中产阶级愿意积极参与社会建设,对美国的经济繁荣具有决定性的作用。”中产阶级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其数量多,是劳动力的储备库,为美国社会的繁荣做出了贡献。浙江财经大学经济与国际贸易学院院长、辽宁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谢作师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称:“作为一个大国,你不可能让每一个人都去做白领,更多的人还得是蓝领。”
  
  2013年七八月,奥巴马将重心向中产阶级转移,反映了美国经济发展的维持高端产业和努力发展低端产业的战略愿景。2008年的次贷危机使得美国意识到只有高端产业和低端产业两条腿走路,自己的经济才安全。从美国的产业结构来看,美国一直占据着世界市场的高端服务业,相对来说,低端制造业则是美国的劣势所在。谢作师说:“制造业是任何一个大国的经济基础,世界上就没有离开制造业作为基础的高端的服务业。”
  
  奥巴马的意图在于提振中产阶级的信心,把经济的方向调整到实体产业的方向上来。谢作师表示:“中产阶级是一国经济增长的基础,也是一国社会稳定的基础。任何负责任的政党和政治家都要关注中产阶级的培育。”奥巴马经济设想的目的就在于通过提振国家的中坚力量来重振美国在2008年萧条之后的经济现状。他重新阐释的“美国梦”是劝说中产阶级努力工作参与国家经济建设的最好手段。相对于科技领域的从业人员来说,中产阶级的就业方向是主要基础设施建设行业、制造业、服务业和能源等实体经济领域。从美国多年的经济发展来看,强大的第三产业都是建立在坚实的第一二产业的实体经济基础上的,由于高速发展的第三产业积压了第一二产业的空间,第三产业产业才如此地脆弱,所以转向实体经济势在必行。
  
  奥巴马的当务之急是增加国内就业,但这却受到国会的制约。4年来,美国国内在制造业、基础设施和能源等实体经济领域的失业率很高,在这些领域增加投资重建实体经济的基础设施,需要较多人力资源,这是降低失业率和解决就业最好的办法。但是这些领域的建设周期长、耗费资金大,奥巴马想在这些领域下功夫,必须说服国会增加投资,如果没有国会的支持,不会得到立竿见影的效果,所以在未来的任期内,奥巴马还是需要更多的口舌说服国会同意他的基础设施投资计划。
  
  亚洲发展中的国家高速发展使美国经济大国的地位受到挑战,所以发挥政治大国和军事大国的等非经济手段的优势来辅助本国的经济发展,是“奥巴马经济学”的个中之义。广东省社会科学院综合研究开发中心主任、博士生导师黎友焕(微博)教授在接受《中国产经新闻》记者采访时说:“经济政策除了与经济因素有关,还与非经济因素(比如战略东移)密切相关,这历来就是美国政府政策的重要内容,奥巴马也不例外,也就是说,所有的非经济因素(比如战略东移)都必须为振兴经济服务,我一直认为,美国战略东移就是美国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内容,是与美国经济政策不可分离的。”
  
  李克强经济学
  
  在“奥巴马经济学”诞生于太平洋彼岸的同时,“李克强经济学”也悄然走进人们的视野,这一名词由巴克莱资本银行创造,指的是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的经济政策。
  
  改革开放30多年来,通过大刀阔斧的改革、加入WTO积极参与到全球贸易体系中,中国经济得以快速增长,即便在2008年金融危机世界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中国经济依然保持良好的态势,其表现出来的强抗击打能力给全球需求带了有益的提振。2010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毫无悬念地超过日本,跃居世界第二。
  
  2013年是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年,也是换届年。过去的半年是中国经济领域颇不平静的半年,“最难就业年”,“地方债”,“钱荒”等词汇一个接一个地进入人们的视线。然而,最让大家关心的还是新一届政府对于这些问题的解决之道。
  
  其实中共“十八大”召开以来,关于深化改革的讨论就不绝于耳,十八大就提出要建设新型城镇化。6月19日,李克强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了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政策措施。提出要优化金融资源配置,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更有力地支持经济转型升级,更好地服务实体经济发展。
  
  城镇化是扩大内需的最大潜力,能促进经济的发展。城镇化的发展有利于中小企业的发展,而反过来中小企业又是城镇化的基础,是实现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的主体。中小企业作为实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发展中小企业,就是发展实体经济。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国家通过减免税和贷款等金融改革政策,加大对中小企业发展的支持。
  
  “由于国际市场疲软,国际贸易环境恶化,中国过去依赖外向型经济拉动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动力面临变换,‘克强经济学’中很多都是内部改革,创造自身发展环境。”黎友焕说。
  
  而且此前国务院总理李克强曾在两会后的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依靠改革红利、科技创新、内需潜力以及环境保护来“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这是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目标、途径提出的新要求,也意味着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已进入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对此黎友焕认为,这些改革是根据中国当前国内外形势出发的有针对性的思路,但由于国际化发展步伐加快,中国对外交流和贸易加快融合也不可阻挡。中国未来的发展思路肯定是国际和国内两条腿走路,两手都硬。
  
  李克强采取的经济政策也引起了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国际基金组织驻华代表处副代表穆尔塔扎·赛义德(司马喆)曾在报告中表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正在设计其自身的政策调整:首先,逐渐减少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这些措施帮助中国避免了经济大萧条,并促进了全球经济增长。其次,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这些改革有可能会形成一个良性循环,并产生持久的收益,使中国的经济增长成果得到更公平的分享,并使其在未来10年及以后继续成为全球经济增长的强大引擎。
  
  “‘克强经济学’三大支柱是去杆杠、调结构、紧货币。这样做会有短痛,但是长期大利中国经济。”谢作诗(微博)说。
  
  安倍经济学
  
  自日本第96任首相安倍晋三2012年年底再度上台以来,“安倍经济学”就一直是世界关注的焦点。
  
  上台后安倍晋三在2012年末和2013年初便推行了一系列激进的经济政策,旨在振兴日本经济,结束长久以来备受通货紧缩困扰的局面,并减少政府债务,彻底告别过去的经历。这一系列激进的政策被称为“安倍经济学”。
  
  自1990年以来,日本经济已进入第三个“失去的10年”,日本经历了20多年的低迷增长,经济失衡,结构性问题严重。有数据显示,自1992年起,日本实际GDP增长率在21年内都没有超过3%,其中还有些年份出现负增长。经济总体上表现为通货紧缩,股市、房市等资产市场也持续地低迷。
  
  “日本经济的问题恰恰是当年泡沫经济破裂,产业专业空心化。现在要治理是很难的。安倍推行其经济学,有多重考虑,但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吧。”谢作诗表示。
  
  为了使经济从衰退的泥沼中走出来,安倍选择了步美国后尘,推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大印钞票,购买公债和私人债券。
  
  “在”安倍经济学“政策三大支柱中,货币宽松已经非常大胆,可以说是超负债发货币了,但也起到了明显的效果。从近期的日本一系列数据中,我都领略到了该政策的魅力和功效。”黎友焕表示。
  
  黎友焕指出,总的来说“安倍经济学”政策初见成效,但将走得非常艰难,毕竟日本经济出现的问题既有历史遗留问题,也有地震灾害造成问题,更有国际金融危机演化的问题,问题很多,也很严重。在谢作诗看来,“安倍经济学”短期可以给日本经济一针强心剂,但是并不能解决日本产业空心化的问题。
  
  从近期的数据可见一斑,第二季国内生产总值(GDP)较前季增长0.6%,低于之前估计和市场预期的0.9%,第二季同比则增长2.6%,显著低于上季度的4.1%,也低于市场预估的3.6%。
  
  但是安倍作为一个政治人物,和经济相比显然他更关心政治。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不少安倍亲信都承认,修宪等右翼主张是安倍施政最终目标,经济政策等只是附庸。在2006年安倍出版的《致美丽的国家》一书中他就谈道,日本必须能够行使自卫力和集体自卫权。有权力却不能使用,这就好像对财产有拥有权,但不能自由支配一样。他主张通过修改宪法来使日本成为“正常国家”。修改宪法是他的历史使命,也是他一直以来的夙愿。
  
  对此黎友焕也认为,从日本的情况看,无论从振兴日本或者带日本走出经济泥潭,还是为此前7月份参院选举得到更多民众的支持等角度,日本都应该出台这些经济政策。但也掩盖不了为寻求政治大国考虑的目的。
  
  再一次上台的安倍显得老练了许多,上一次一上台安倍迫不及待地推出“教育基本法修正”、“宪法修正”等执政目标,并没有关注百姓最关心的就业、经济景气等问题。而此次一上台以“安倍经济学”开场,力图改善国内经济环境,获得了民众的大力支持。
  
  据资料显示,刚刚成立不足半年的安倍政权过去半年民众支持率步步攀升,近几个月更是都维持在70%以上。如此之高的支持率是自2001年小泉政权成立之后12年以来的头一次。也许正是因此,在7月参院选举中安倍晋三毫无悬念地获胜,掌握了参议院17个常任委员会委员长的任命权,迎来前所未有的政权稳固局面。
  
  正如胜选后安倍所言“没有强大的经济,就很难健全财政基础、推动安全保障和外交。”如今,安倍执政基础已趋于稳固,“安倍经济学”也在继续,但是外界的关注点正从颇具争议的安倍“经济学”转向其“政治学”。
  
  “从总的情况分析,安倍究竟是政治人物,而不是经济人物。我们判断,7月胜选后安倍必将注意力从‘经济学’转移到其‘政治学’上去,但由于政治和经济从来就不分家,政治离不开经济,他也不得不关注经济。由于安倍急功近利和太政治化的经济短期行为等原因,可能会给日本带来更加痛苦的灾难。”黎友焕说。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主要业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订报告送大礼
  • 国家信息中心
  • 海关信息网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中国知网
  • oecd
  • the world bank
  • 中国经济网
研究报告订购电话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订购流程|付款方式|问题反馈|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