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医药行业资讯 医药市场研究分析
商务部:用黑名单清除医药领域潜规则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https://www.china1baogao.com) 日期:2013-7-30 [关闭]
GSK行贿案暴露医药行业“潜规则”
警方披露的信息显示,GSK“为达到打开药品销售渠道、提高药品售价等目的,利用旅行社等渠道,采取直接行贿或赞助项目等形式,向个别政府部门官员、少数医药行业协会和基金会、医院、医生等大肆行贿。”
医药购销领域的“潜规则”潜规则被曝光,即医药公司要销售产品,需要给有关官员、协会和基金会管理人员以及医院管理人员和医生行贿。
据GSK一位高管交代,GSK中国区销售额仅占公司3%,而5000名公司员工的数字却仅次于销售额占到40%的美国区、排名第二。国内药品审批环节多,以及以药养医、医药不分的情况,导致企业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行贿。该高管认为,如果医院把药的这部分分离出来,这种腐败的一大部分环节就没有了。
“认钱就谈钱,认学术就谈学术机会”
一名GSK郑州销售人员介绍,进入GSK(中国)的第一课,就是入职培训,培训重点是了解重点客户(指医生)的需求,资源如何投给他等。
每次都有客情维护的培训内容。所谓客情维护的培训,就是教代表如何与客户拉近关系。“只有了解了客户,才能找到机会。知道了医生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才能知道何时拜访最容易达到目的”。
培训师会告诉大家要根据医生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段。如果医生是学术型的,就多给他提供讲课的机会,多给讲课费和免费旅游的机会,让他多参加学术高端会议。
如果医生是那种只看重关系的,“我不图什么影响力,就是看俩人是否聊得来”,那就多了解他,通过送礼、送购物卡、请吃饭等,拉近关系。如果是那种资源型的医生,就是只看投入多少就开多少药的医生,那就要直接给钱,“认钱就谈钱,认学术就谈学术机会”。
上述销售人员介绍,GSK(中国)会提供销售额的7%左右,供医药代表拉近与医生关系,也就是行贿资金,“公司要求我们必须用在医生身上”。
“潜规则”充斥医药购销领域
在中国医药购销领域,GSK商业腐败案并不是孤案。近年来,媒体多次报道这个领域腐败的状况。
中央电视台《新闻1+1》2013年7月23日以“漳州医院腐败,何以全线失守?”为题报道了福建漳州全市73家医院全部涉腐状况。
福建省漳州市纪委从今年年初至今,用近半年的时间,共发现市直区县73家医院涉嫌医疗腐败,包括22家二级以上的医院,无一幸免全部涉案。案件涉及到全市1088名医务人员、133名行政管理人员。
根据一名医药代表介绍:在漳州,“一支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每支成本价不足1元,医院的采购价为10元,零售价为11.5元”,售价超出十倍。
据介绍,医院采购药厂生产的药品,要到患者手中要经过四关。要开具这些药品,每一关都要进行公关,而药价的一半都被用于“公关”。大致来说,15%用于公关,当地的卫生药监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区域经理下面又有下线人员,这些下线人员要负责公关医院和科室医生,这个区域经理将其中30%给二线带离下线的业务员,业务员又把这30%的费用用来进行逐层公关,包括他自己也是有关大概5%的利润左右。
从药品出厂开始,招标、采购、配送,再到医院用药,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腐败,而药厂、药品经营企业、医药代表和个别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也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而用来“公关”的费用,漳州市纪委的负责人形容为: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公关成本,最终要有患者和国家医疗投入资金买单。
从“黑名单”入手强化企业合规经营
2006年,卫生部成立了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年卫生部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建立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即俗称的中国医药购销领域的“黑名单”制度。
经过2006-2007年的专项治理,对医药企业形成了巨大的震慑作用,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得到一些遏制。2007年,全国卫生系统共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违纪违法案件1001件,涉案金额约3147.40万元。从公开资料查询,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国共有134家医药企业进入了商业贿赂的“黑名单”。
但专项治理以后,有些地方就放松了对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打击,一些省市没有按卫生监管部门的要求建立起“黑名单”制度,2007年前后建立起了“黑名单”制度的省市有的也没有得到继续认真执行,到2010年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出现了反弹。
GSK以及漳州、深圳、珠海等地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腐败问题被揭露,表明遏制这一领域腐败犯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医药购销领域潜规则盛行,实际上毒害了大批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以及相关人员。我们必须加大打击力度,遏制这一领域的商业腐败。
卫生管理部门可以借鉴国际医药购销领域遏制腐败的经验,进一步完善黑名单制度,继续打击涉案企业和个人。使这一制度在清除医药购销领域潜规则,强化医药企业合规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警方披露的信息显示,GSK“为达到打开药品销售渠道、提高药品售价等目的,利用旅行社等渠道,采取直接行贿或赞助项目等形式,向个别政府部门官员、少数医药行业协会和基金会、医院、医生等大肆行贿。”
医药购销领域的“潜规则”潜规则被曝光,即医药公司要销售产品,需要给有关官员、协会和基金会管理人员以及医院管理人员和医生行贿。
据GSK一位高管交代,GSK中国区销售额仅占公司3%,而5000名公司员工的数字却仅次于销售额占到40%的美国区、排名第二。国内药品审批环节多,以及以药养医、医药不分的情况,导致企业需要加大人力物力行贿。该高管认为,如果医院把药的这部分分离出来,这种腐败的一大部分环节就没有了。
“认钱就谈钱,认学术就谈学术机会”
一名GSK郑州销售人员介绍,进入GSK(中国)的第一课,就是入职培训,培训重点是了解重点客户(指医生)的需求,资源如何投给他等。
每次都有客情维护的培训内容。所谓客情维护的培训,就是教代表如何与客户拉近关系。“只有了解了客户,才能找到机会。知道了医生的生活习惯和作息规律,才能知道何时拜访最容易达到目的”。
培训师会告诉大家要根据医生的不同类型,采取不同的手段。如果医生是学术型的,就多给他提供讲课的机会,多给讲课费和免费旅游的机会,让他多参加学术高端会议。
如果医生是那种只看重关系的,“我不图什么影响力,就是看俩人是否聊得来”,那就多了解他,通过送礼、送购物卡、请吃饭等,拉近关系。如果是那种资源型的医生,就是只看投入多少就开多少药的医生,那就要直接给钱,“认钱就谈钱,认学术就谈学术机会”。
上述销售人员介绍,GSK(中国)会提供销售额的7%左右,供医药代表拉近与医生关系,也就是行贿资金,“公司要求我们必须用在医生身上”。
“潜规则”充斥医药购销领域
在中国医药购销领域,GSK商业腐败案并不是孤案。近年来,媒体多次报道这个领域腐败的状况。
中央电视台《新闻1+1》2013年7月23日以“漳州医院腐败,何以全线失守?”为题报道了福建漳州全市73家医院全部涉腐状况。
福建省漳州市纪委从今年年初至今,用近半年的时间,共发现市直区县73家医院涉嫌医疗腐败,包括22家二级以上的医院,无一幸免全部涉案。案件涉及到全市1088名医务人员、133名行政管理人员。
根据一名医药代表介绍:在漳州,“一支克林霉素磷酸酯注射液,每支成本价不足1元,医院的采购价为10元,零售价为11.5元”,售价超出十倍。
据介绍,医院采购药厂生产的药品,要到患者手中要经过四关。要开具这些药品,每一关都要进行公关,而药价的一半都被用于“公关”。大致来说,15%用于公关,当地的卫生药监部门的相关负责人,区域经理下面又有下线人员,这些下线人员要负责公关医院和科室医生,这个区域经理将其中30%给二线带离下线的业务员,业务员又把这30%的费用用来进行逐层公关,包括他自己也是有关大概5%的利润左右。
从药品出厂开始,招标、采购、配送,再到医院用药,每一个环节,都存在着腐败,而药厂、药品经营企业、医药代表和个别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相关负责人,也形成了利益共同体。
而用来“公关”的费用,漳州市纪委的负责人形容为: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公关成本,最终要有患者和国家医疗投入资金买单。
从“黑名单”入手强化企业合规经营
2006年,卫生部成立了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2007年卫生部治理商业贿赂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了《关于建立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不良记录的规定》(以下简称《规定》,即俗称的中国医药购销领域的“黑名单”制度。
经过2006-2007年的专项治理,对医药企业形成了巨大的震慑作用,医药购销领域的商业贿赂得到一些遏制。2007年,全国卫生系统共查处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违纪违法案件1001件,涉案金额约3147.40万元。从公开资料查询,据不完全统计,2007年全国共有134家医药企业进入了商业贿赂的“黑名单”。
但专项治理以后,有些地方就放松了对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的打击,一些省市没有按卫生监管部门的要求建立起“黑名单”制度,2007年前后建立起了“黑名单”制度的省市有的也没有得到继续认真执行,到2010年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贿赂出现了反弹。
GSK以及漳州、深圳、珠海等地医药购销领域商业腐败问题被揭露,表明遏制这一领域腐败犯罪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医药购销领域潜规则盛行,实际上毒害了大批医药企业和医疗机构以及相关人员。我们必须加大打击力度,遏制这一领域的商业腐败。
卫生管理部门可以借鉴国际医药购销领域遏制腐败的经验,进一步完善黑名单制度,继续打击涉案企业和个人。使这一制度在清除医药购销领域潜规则,强化医药企业合规方面发挥更大的积极作用。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主要业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相关研究报告
相关行业资讯


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