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研究报告销售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 行业资讯 >> 如何打开电动汽车消费之门

主题词:电动汽车行业资讯 电动汽车市场研究分析


如何打开电动汽车消费之门

  电动汽车目前遭遇的最大窘境就是,叫好不叫座。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发展尽管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保有量尚不足千分之一的事实表明,新能源汽车尚未取得消费者的认可,仍然处在萌芽状态。
  
  面对挑战,发展电动汽车的信心不能动摇。与合肥车展同一天,“2013上海国际电动汽车示范城市与产业发展论坛”在上海举行,全国政协副主席、国家科技部部长万钢指出:“未来几年,是中国新能源汽车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培育和攻坚时期。”此前,万钢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现在没谁能卡住我们发展电动汽车,到最后万事俱备了以后,东风就来了。
  
  合肥模式引发的思考就在于,在未来的三至五年里,新能源汽车要实现健康发展,应该如何选择战略?“十二五”期间,新能源汽车有没有可能选择一些在传统汽车工业比较薄弱、相对不重视的区域,在相对特定的细分市场和领域寻找到自己的生长空间?
  
  根基:“因客户而动”
  
  6月7日,欧洲知名咨询公司罗兰贝格发布的一份报告称,全球电动汽车的制造前景不甚乐观,但中国对所有进行中的电动汽车相关项目投资仍达77亿欧元。罗兰贝格合伙人沈军表示,中国的电动汽车市场从长期来看仍会保持向上发展的势头。他认为,未来五年将是中国在电动汽车产业技术发展领域赶上其他国家的关键时期。“未来必须形成产业联盟和产业合作,尤其是需要有来自电力行业的支持。”
  
  实际上,中国电动汽车与世界的差距正在拉大,据美国麦肯锡公司的研究报告显示,2010年中国的纯电动汽车产业成熟度排名第三,到2012年时已经落后到第五位。
  
  一个利好的消息就是,2013年第一季度,据中汽协会不完全统计,我国共生产新能源汽车2991辆,其中纯电动汽车2691辆,比上年同期增长62.6%;销售新能源汽车3175辆,其中纯电动汽车2874辆,比上年同期增长57%。
  
  产销增长能否打开“消费之门”?突破的关键就在于,新能源汽车产业如何培育出真正独立的生长发育能力?一个方向就是,“因客户而动”,将企业创新和政策配套结合起来,找到增量的发展可能。如果企业和政府能够很好地配合,就会有一些特定的方向、特定的细分市场和特定的产品可以和消费者结合,这种结合也许为将来整个新能源汽车的大规模发展奠定基础。中国有非常广阔的市场,如果企业能够秉承这种创新的精神,不断前赴后继,就能够寻求增量突破,推进存量的优化,最终达到目标。
  
  未来:新兴消费群体
  
  今年以来,国内外电动汽车行业利空消息不断,曾经的旗帜如美国A123、以色列BetterPlace等公司纷纷倒下,在一片哀鸿遍野之中,2013年一季度,特斯拉豪华电动跑车ModelS成为美国豪华汽车销量冠军,也成为资本市场关注的焦点,让特斯拉股价大涨24%,市值突破79.03亿美元,超过菲亚特和雪铁龙。以至于有人惊呼,底特律正在走向衰落,硅谷的特斯拉正在走向崛起,成为汽车电气化时代的标杆。
  
  在这样的形势下,中国的新能源汽车尤其是电动汽车产业何去何从,更值得关注。
  
  国轩高科公司总经理方建华认为,必须承认新能源汽车短期内无法与传统汽车正面较量,因此要在增量上做文章。在IT和信息技术的集成应用方面,电动汽车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电动汽车本身就是一个用电器和储能器。被称为“最像手机”的特斯拉电动汽车的全新设计理念,让底盘和电池一体化,使汽车成为简单的电器,必将创造新的消费群体。具体来说,可以从三个方面突破:一是在公共领域新增车辆上做文章,比如电动客车和出租车;二是新增的细分市场,包括城市物流车、配送车。三是新增的城市消费群体,如随着城镇化进程的产生的代步车需求群体,以及与高铁、动车相接驳的短途旅行需求市场。
  
  从合肥的经验来看,短时间内还应坚持城市代步的市场定位,坚持实用、低价的市场策略,针对普通消费者开发产品,要求企业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提供优质廉价的产品,着眼于国家补贴取消的生存能力。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主要业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订报告送大礼
  • 国家信息中心
  • 海关信息网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中国知网
  • oecd
  • the world bank
  • 中国经济网
研究报告订购电话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订购流程|付款方式|问题反馈|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