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经营者不想盈利?这是一个看似非常愚蠢的问题,但只要粗略扫视一下当今的中超俱乐部,却似乎能够发现不少潜在的答案候选人。
当人们为一个个世界级球星的到来而心花怒放之时,他们背后的天价转会费和薪水更让人胆战心惊。不少外援身背市场价格四五倍甚至数十倍的身价而来,已经很难用“奇货可居”来解释,而当非一流国内球员的转会费也逼近亿元的时候,想必不少各自球队的球迷也会感到这钱“花起来心疼”。
职业足球发达的欧洲联赛也有“贫富之分”,但基本却都以赚钱盈利为目标。世界上第一家足球俱乐部诺茨郡已濒临破产,而富如英超阿森纳等豪强也需要在建新球场时勒紧裤腰带过上几年苦日子,中国的职业足球联赛如此这般“挥金如土”,反倒成了世界足坛的怪现象。
果不其然,“豪掷”造成的后果就是亏损,尽管版权收入已经在本赛季进入新的“量级”,但根据民间体育组织整理的《2016赛季中超联赛商业价值报告》,中超俱乐部的亏损达到了10亿元以上。而在俱乐部总共72.3亿的收入中,有超过一半都来自于其股东的直接注资,当“得来全不费工夫”的时候,不去费心通过经营盈利也就在所难免了。
于是,比赛日收入这个在欧洲俱乐部收入中占比四五成的重要部分,在中超俱乐部的收入中几乎可以忽略不计,本赛季中超俱乐部的门票收入,在其总收入中更是只占0.6%,而特许商品等方面同样持续在低水平徘徊,作为最直接的消费者,当球迷在整个产业链中处于可有可无的地位时,足以说明目前的生态并不健康。
中超是体育竞赛,但也是一门生意,而球迷在比赛中是追随者,在生意里则是消费者。中超联赛的产业链也在影响着整个中国足球的产业生态。俱乐部股东不计成本的注资,使得俱乐部在经营中不必依赖球迷的消费,却也无形中切断了同球迷的联系,不仅有损足球产业的产业链,更使俱乐部自身缺乏经营盈利的动力,导致球迷服务等环节形同虚设,球迷文化、球迷经济也就无从说起,丰富多彩的足球联赛,便有了沦为军备竞赛的危险。更可怕的是,一旦注资无法持续,欠薪、假球等丑闻是否又将卷土重来,谁都难以预测。
与不计成本得失来邀请世界级球星相比,中国足球更需要一个健康的联赛和可持续的、健康的产业生态。
- 港媒关注中国加强监管网络直播:主播须实名注册
- 赛事接踵而至:电竞产业进入快车道 资本市场积极
- 有声阅读行业仍处培育期 多项短板亟待补齐
- 网络直播业纳入全面监管 千家平台结束野蛮生长
- 直播平台将持证运营 利好主流直播平台
- 文化部:网络直播平台须有许可证 表演者要实名注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曝论文造假产业链 背后暗藏幽
- 互联网巨头加入直播乱局 流量入口之争明年将更激
- 体育产业钱多项目少 资本大热引行业浮躁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