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增长的三个高峰及其成因
1978年至2010年,中国在共产党的领导之下,抓住经济全球化的机遇,依靠改革开放,利用市场竞争、多种所有制和收入分配的激励机制,发挥劳动力充足价廉、农地廉价征用的比较优势和后发优势,引进国外资金、先进技术和管理,增加投资和资源消耗,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出口加工制造业,中国经济连续33年实现了世界罕见的年均约10%的高速增长。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三个高峰出现的原因,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第一个高峰是1984年的经济增长15.2%,原因主要是改革开放,实行经济体制、经济结构、发展战略转型。从1978年底至1979年初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由“以阶级斗争为纲”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开始了。但前几年主要还是做思想舆论和组织准备工作,开展“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讨论,解放思想,纠正“两个凡是”的偏差,为改革和发展高潮的到来做准备。1979年开始实行“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调整严重失衡的重大经济比例关系,加快轻工业和农业发展,压缩基本建设规模,提高消费比重,支持乡镇企业发展。首先从农村开始改革,废除人民公社制度,实行承包经营责任制,大幅度提高农产品的收购价格,调动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1981年以后的经济上行创造了有利条件。1982年党的十二大召开,提出“两步走”、“翻两番”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战略,实现了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提出要注意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加快了改革的步伐。特别是1984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改革全面展开,重点由农村转向城市,把“包”字请进城,放权让利形成激励机制,乡镇企业异军突起,非公有制经济迅速成长,中国经济增长进入改革开放以来的第一个高峰期,由1981年的5.1%提高到1984年的最高点15.2%。
第二个高峰是1992年的经济增长14.3%,原因主要是邓小平发表南方讲话,改革开放全面加速深化,更充分地利用了经济全球化的机遇。在中国改革开放出现一定停滞的关键时刻,邓小平1992年初视察南方发表重要讲话,再次推动了改革开放。以讲话精神为指导,1992年党的十二大第一次明确了指出中国改革的目标模式就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年制定了中国改革的第二个纲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市场化改革开放全面深化、加速推进,基本完成价格放开的改革,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全面展开,分税制、汇率并轨取得重大突破,这一切都极大地推动了经济快速增长。
第三个高峰是2007年的经济增长14.2%,原因主要是中国抓住了加入世贸组织和美国“新经济”的机遇。1999-2007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持续时间最长(8年)的经济上行,相当程度上是由于加入世贸组织,充分利用经济全球化机遇的结果。经过长达l5年的艰苦谈判,2001年12月11日,中国正式成为世贸组织成员。一些人以为加入世贸组织后,中国的产业和市场将会受到巨大的冲击,甚至可能被冲垮。人们把“入世”形容为“狼来了”,实际上不是“狼来了”,而是更好的机遇来了。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三低一高”(低通货膨胀率、低失业率、低赤字率和高增长率)的所谓“新经济”,大量从中国进口,使得中国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极大地促进了经济增长。
- “杭州共识”引领世界经济发展 凸显“中国智慧”
- 国际油价金价双双走低
- 长江经济带建设:须加紧培育世界级产业集群
- 深铁给万科开了一副什么药?
- “一带一路”将给世界带来什么?
- 落实峰会成果,让二十国集团从杭州再出发
- 为世界经济繁荣稳定把舵定向
- “中国信心”将为世界经济注入动力
- 俄经济企稳向好复苏有望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