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通讯的一个时代在今年划上句号。3月29日,掌舵30年之久的侯为贵退出董事会,解甲归田,不再插手中兴事务。
1985年在深圳创办中兴,侯为贵40岁出头,风华正茂,处于体力和思维都最好时期;2016年从中兴谢幕,一晃30多年,侯为贵已经是75岁的老人了,体力和思维都左支右绌,在应对环境和市场变化,在经营管理企业上,已经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人生短暂,能做成一件事,足以告慰生平,无怨无悔了。侯为贵用一生最宝贵的30年,把一个注册资本只有280万元的小企业打造成年营业收入上千亿元,在全国排名第二、全球排名第四的通信企业。这种成就,足以让人叹为观止,肃然起敬。
在任上最后一年,侯为贵奋力一搏,止住了中兴下滑颓势,将其拽进千亿企业俱乐部,算是保住了晚节,功成身退。其实,在其内心深处,那是留下了满满的无奈,深深的遗憾的。
中兴起跑早 落后远
谈中兴,绕不开华为;谈侯为贵,绕不开任正非。
尽管中兴与华为之间,侯为贵与任正非已经“轻舟已过万重山”,但毕竟两者是同城兄弟,同业竞友,曾在同一起跑线上,天渊之别是在后来发展中落下的。
目前两家企业在业务上高度重合,主要业务板块都是运营商网络,政企业务,终端消费者业务。如果硬要用一个数据来概括,估计其交集应该在85%以上,在相当长一段时间里,两者贴身肉搏,从国内打到国外。
在起步上,中兴甚至抢了先机。1985年侯为贵来到深圳,创立了深圳市中兴通讯半导体有限公司,当年赚了35万元。1986年侯为贵用这笔钱成立研发小组,专攻交换机,1989年研发出了中国第一台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程控交换机,转型为通信设备制造商,到1992年中兴合同销售首次突破1亿元大关。
1988年转业军人任正非在职场碰壁后辞职下海,与几人合伙凑了10万元,成立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最初代理香港一家公司的用户交换机产品,进入电信设备供应商行列。从起步资金看,中兴280万元,华为10万元,两者不在一个重量级别上。但华为很快后来居上,完成了对中兴的超越。
到1996年,两者差距已经拉开,华为销售额为26亿元,中兴通讯只有6.8亿元。此后,华为一路领跑,中兴一直追赶,结果华为越跑越快,中兴越追越落后。到2015年华为收入飙升35%,达3900亿元;中兴营收1008.25亿元。前者是后者的四倍,后者是前者的四分之一。
今年两者差距进一步拉大。上半年,华为实现销售收入2455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中兴实现营业收入为477.57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05%。前者是后者的五倍,后者是前者的五分之一。因为这种差距,华为以与中兴扯在一起为耻,中兴却以与华为扯在一起为荣。在华为眼里,中兴是一块“牛皮癣”,华为从几年前就开始了铲除这块“牛皮癣”的行动。在中兴眼里,华为是大款,傍上华为,可以让自己身价提升,在品牌推广上可以多快好省,走捷径。
在全球通信领域,华为已经没有对手,华为竞争对手只有自己,不断超越自己,才是华为的目标。目前华为排名全球第一,其后分别是中国联通第一期CDMA正式招标,选用的标准就是CDMA95加强版。
华为被迫把目光放到海外,CDMA2000产品线是东方不亮西方亮,虽然丢了联通小单,却在海外市场上连续攻城拔寨,特别是亚非拉等发展中地区,获得巨大成功,为日后立足海外市场立下汗马功劳。
2008年前后,中国开始进入3G时代。由于在CDMA2000和WCDMA上的充分准备,华为成为大赢家,首轮争夺,成功地将自己在国内CDMA市场份额提升到25%。2009年初中国联通启动WCDMA建网招标,华为拿到31%份额的订单,由于中兴在WCDMA领域表现一般,只获得平衡性的20%份额。
这种缺乏技术前瞻性的研发投入,让中兴承受了惨重代价,在2011年开始表现出来,直接导致2012年中兴亏损高达20多个亿。之后经过多年盘整,直到2015年才逐渐恢复元气。
在消费终端领域,中兴一度强过华为。但现在华为是国内第一,全球第三,中兴则被远远地甩在后面,在国内市场,两者差距更为明显。
几仗打下来,或许让侯为贵真正意识到自己老了,在思维上已经跟不上了,应该是年轻人的天下了,他应该放手了,但他可能没想到的是,其过于保守个性已经深深地融进中兴文化中,成为中兴一部分,要摆脱掉这种基因,增强中兴狼性,或许需要更多时间。
- 一键开启苹果手机无骚扰时代 360手机卫士iO
- 美团内外交困:如果没了融资下半场怎么玩
- 网易云音乐欲融资10亿布局多元化 版权压力山大
- 阿里巴巴张北数据中心预计为200万中小企业提供
- 百度成立独立风投公司 聚焦人工智能
- 惠普收购三星打印机业务
- 支付宝等提现收费手机银行转账免费 一升一降说明
- iPhone7的玄机:苹果未来两大重头戏——无
- 三星Note7电池爆炸效应扩散 事故被指偶然中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