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400-096-0053

三胜咨询 - 中国领先的投资咨询机构

·了解三胜的实力 ·丰富成功案例

三胜观察 | 名家观点 | 项目中心 | 产业政策 | 展会峰会 | 市场策略 | 理财消费 | 创业投资 | 三胜文库

企业排名 | 案例分析 | 军事视界 | 房产观澜 | 科技前沿 | 汽车沙龙 | 社会娱乐 | 健康养生 | 图片聚焦

删除“区域性金融风险”至少会有四个方面好处

金融投资  2016-8-10 15:28:29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央行近日发布的2016二季度货币政策执行报告,在关于维护金融体系稳定的表述中,悄然删除了“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说法,调整为“切实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要知道,在一季度的报告中,表述还是“维护金融稳定,守住不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区域性金融风险”还是必须守住的底线。

  这一调整,也立即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关注,纷纷猜测央行这样做的含义。甚至有分析猜测,是不是央行工作人员的疏忽。显然,央行这样做,不是无意的,而是有意为之,是有一定的考虑的。笔者的观点是,不管央行出于怎样的考虑,删除“区域性金融风险”,至少能够带来四个方面的好处。

  增强地方政府的防风险意识与责任,是删除“区域性金融风险”的首要好处。按照目前地方政府、企业的债务状况,特别是产能过剩、库存积压、杠杆偏高、债务主体的风险和责任意识不强等方面的问题,区域性金融风险是存在的,也是可能会发生的。但是,由于这些风险大多与地方政府的行为有关,与地方缺乏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和防范手段有关,与地方对金融风险的意识不强有关。因此,如果不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强化地方政府的风险意识和责任意识,就有可能扩大风险的影响,增加风险爆发的概率。

  事实也是如此,目前地方可能存在的区域性金融风险隐患,很大程度上都是前些年地方为了政绩、为了眼前利益、为了城市扩张和房地产开发、为了GDP增长速度而推动的。特别是政府债务、融资平台债务、国有企业债务等,要么是政府直接协调的,要么是政府为了政绩催生的。因此,化解这些方面的风险,也应当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作用,让地方政府配合市场主体来解决。特别对政府具有直接偿还义务的债务,更应当由政府来解决。可以这样说,只要地方政府敢于承担,多数风险是可以化解的。至少,可以延缓风险的发生时间,从而为化解风险提供更大的空间、留下充足的时间。

  也正因为如此,央行删除“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表述,也是对地方政府的一种责任传递,把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的责任更多的交给地方政府,让地方政府去想办法、出主意、拿思路,而不是让地方政府拿“区域性金融风险”说事,悬空应当承担的责任。

  删除“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另一个好处,就是有利于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值得注意是,自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五大任务”,特别是去产能要求以来,地方围绕“区域性金融风险”的文章就越做越多、越做越广、越做越变味。譬如东北特钢提出的债转股建议,一方面,对债权人的权利不尊重,试图通过债转股的方式化解债务,并有可能在实行了债转股后,以破产等方式悬空债权人的权利;另一方面,对辽宁省国有资产经营公司所欠债务不去清偿,实行地方利益保护。显然,这是对区域性金融风险不够重视的表现,也不利于去产能工作的推进。

  要知道,东北特钢尚不是真正的“僵尸企业”,去产能也只是去掉一些低端产能。如果象东北特钢这样的企业,都能够通过债转股的方式解决债务问题,那么,其他地区、其他企业也就会纷纷效仿。到时候,就不是区域性金融风险,而是系统性金融风险了。

  显然,辽宁方面是想借东北特钢可能爆发区域性金融风险之口,达到地方利益保护、多争取政策支持的目的。毫无疑问,这不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特别是去产能希望看到的结果。如果去产能是以损害债权人利益为代价的,这样的去产能就要制止。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防风险,为了去产能,却置金融债权于不顾,当然是不允许的,也是需要强烈禁止的。所以,删除“区域性金融风险”,打消地方借“区域性金融风险”夸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尤其是去产能难度的念头,是有好处的,也是主动的。

  除上面两个方面的好处之外,删除“区域性金融风险”,还有利于更好地预防系统性金融风险。对中国来说,一方面,由于货币严重超发,且投资没有对货币形成有效的消化功能,已出现了“流动性陷阱”现象;另一方面,相当一部分市场主体,又出现了资金链断裂的风险,随时可能出现企业间的连带风险、担保风险,并有可能形成区域性金融风险。

  对央行来说,这些所谓的区域性金融风险,到底影响有多大,是不是所有的区域性金融风险都是灾难性的,甚至会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显然,是需要认真考量的。要知道,虽然区域性风险现象确实存在,但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概率也不是很大。而要避免区域性金融风险转化成系统性金融风险,当然不能让风险传递、风险蔓延,而应当把风险局限于地方、企业,局限于可以在区域化解的地方。央行可以指导,但不能直接参与。否则,就会让地方产生等待心理,让地方推卸责任。只有让地方的责任意识增强了,区域性风险被一个个地化解了,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可能也就越来越小了。央行需要关注的,是那些可能引发系统性金融风险的方面。只要不触碰到这条底线,其他可以把任务交给地方。

  当然,删除“区域性金融风险”,还有一个好处,就是推动大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必须看到,目前的金融监管体制,总体上存在着条条分离、块块分割、条块分裂的现象。从条条来看,“一行三会”基本是封闭运行,彼此不相往来。譬如去年的股灾,如果各家都能从大局出发,都能履行好自己的责任,就有可能不会发生。至少,不会如此严重。不然,怎么会出现大量银行资金流向股市的现象呢?而从万科股权之争的情况来看,高杠杆的保险资金进入股市,也是监管不到位、条条监管分离的结果,也是区域性金融风险增加的重要原因之一。

  目前各级地方政府从总体上讲,都有比较强烈的“地方保护主义”观念,都只顾地方利益、地区利益,继而造成产业结构严重失衡、产能严重过剩、资源严重浪费。而面对区域性金融风险,各地金融监管机构,也似乎成了最超脱的,对风险不预防,在出了风险后,又严重缺乏防风险能力,缺少化解风险的办法,甚至央行与其他三会之间,还存在一定的矛盾,从而使区域性风险的隐患增多、风险增大。

  表现在条块之间,也是有共同利益时,配合一下,没有共同利益,就互不买账、互不协调、互不预防。最典型的,就是债务处置,地方政府总希望银行挑担子,银行则希望地方政府把债务承担下来。最终结果,谁也不愿承担责任。而金融监管部门,在如何预防金融风险方面,也似乎不愿得罪任何一方,而是一边安抚银行、一边讨好政府。出了问题,就不说话。自然,风险也就不可能避免了。

  所以,删除“区域性金融风险”,可能也有利于大金融监管体制的建立,亦即“一行三会”以及与地方政府之间,不要完全割离、不要只享受权利而不承担监管责任、不要只扫门前雪,而要共同协调配合,一起化解区域性金融风险。

  总之,删除“区域性金融风险”,是有一定含义的,就目前来看,也是有好处的。关键就在于,如何去将作用充分发挥。

 

 

返回网站首页>>

责任编辑:S968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

受新医改的影响,基层医疗市场广阔

在我国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医疗事业也获得了很大的进步,颁布了一系列的医改政策措施,这就对各大医院提出了更...[详细]

我国量子通信卫星八月升空,量子通信跨

我国首颗量子科学试验卫星将于今年8月发射,据相关部门说明,此次试验计划将是全球首次在卫星和地面之间进行量子通信...[详细]

骨科器械产值增长迅速,国产品牌赶超进

最近几年,我国居民收入水平提高速度加快,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疾病诊断预防及治疗的需求增强,这都构成骨科医...[详细]

国内疫苗市场持续扩大 疫苗流通领域成

2016年7月19日,英国制药巨头葛兰素史克的人乳头状瘤病毒(HPV)疫苗希瑞适(Cervarix)获得中国国...[详细]

行业大佬牵手,年度盛会助推智能家居产

2016年7月15日,天翼智能终端交易博览会广州召开,此次会议上,世界各地的众多厂商、品牌均会到场参展,与此同...[详细]

标准落地助推我国物联网行业加速发展

目前我国物联网行业处于初步发展阶段,整体渗透率相比于西方发达国家仍旧处于十分低的状态,因此未来随着渗透率的提高...[详细]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096-0053(7*24小时) 客户服务专线:0755-25151558 83970506 82202306 82209009 83970558 传真:0755-28749841

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0755-25151558 市场调研、营销策划:0755-82202306 IPO咨询专线:0755-82209009 客服邮箱:server@china1baogao.com

在线咨询QQ:1559444945 951110560 媒体合作、广告合作:0755-83970586 网站合作QQ:307333508 招聘邮箱:hr@china1baogao.com

Copyright © 2004-2016 www.China1baog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130264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