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统计毛利率时并不计算研发成本、销售费用,毛利率的巨大差异只能说明爱立信设备的元器件成本价远高于华为、中兴通讯。
“公司文化并非结果导向。所以在供应商的商务谈判中,一直没有注重价格,元器件的采购成本比竞争对手高很多。而且,很多供应商已经尾大不掉了。”爱立信内部人士介绍,“此外,设备复杂度太高、质量要求高,寿命设计几十年,增加了很多成本。”
从供应商角度来看,爱立信的元器件采购数量、付款周期、付款方式等条件远远优于华为。以2015年为例,爱立信应付账款天数53天,应付账款26.7亿美元,而华为应付账款天数95天,应付账款95.3亿。2008年至今,爱立信的的应付账款基本保持在30亿美元左右,应付账款天数均低于60天,而华为的应付账款均远高于爱立信,且应付账款天数均超过100天以上,基本是爱立信2倍。但遗憾的是,爱立信始终未借助这些优越的筹码获取成本优势。
毛利率、净利润的持续走低,让爱立信不得不把目光放在供应商管理上。“今年,我们在产品成本要做很多改进。换掉尾大不掉的供应商,精简产品设计,希望可以把成本降低到去年的1/3。”
一条腿走路
更重要的风险是爱立信的严重偏科——它只是无线巨头。
除了广为人知的无线网络,电信设备市场还包括光传输、IP设备、回传设备、固定宽带等庞大业务,而后者的业务规模始终大于无线网络。据一位华为内部人士介绍:“基站业务被归类到无线领域,而其他部分基本都被划到固网业务。华为运营商BG,固网的收入超过无线。”
除了爱立信之外,诺基亚网络、华为、中兴通讯基本覆盖了电信市场的所有业务场景,而爱立信只覆盖了不足50%。
而电信运营商的投资规划一直存在周期波动性,移动技术商用的前两年,主要的投资会倾向于无线网络,但随后的投资则会向传输、IP网络、固定宽带等领域倾斜。
以中国移动为例,2011-2013年,中国移动用于无线网络的投资分别为732亿、560亿、720亿元,而用于光传输的投资则分别为231亿、356亿、684亿,增速、增量远超无线网络。2014年-2015年,经历4G建设高峰之后,中移动无线投资从1024亿降至919亿,但光传输的投资分别为720亿、680亿,亦比无线网络稳定。此外,美国运营商AT&T在2012-2013年的无线投资分别为107亿、109亿美元,而固网投资则从87亿增至100亿美元。
对于爱立信来说,遇上无线网络的“小年”,就只能勒紧腰带。
事实上,爱立信并非不想涉足其他领域。2005年,爱立信巨资12亿英镑收购光通信设备公司马可尼,一同参与竞标的华为败北。当时的马可尼在中国光通信市场上占比超过15%,而华为、中兴的光通信才刚刚起步。
但从目前来看,爱立信当年的巨资收购以及每年大量的研发投入,未能产生太多市场价值。时至今日,华为在光通信市场多个细分领域占比超过50%,其余市场份额分属中兴通讯、诺基亚、Ciena等公司,几乎从未见到爱立信的身影。马可尼也因此被视为失败的收购。
除此之外,爱立信还曾在2006年19亿美元收购路由器厂商Redback,以弥补IP设备的不足。但如今,爱立信却要与思科达成战略合作进入IP设备市场,10年前的收购也并不理想。
- 诺基亚起诉华为专利侵权:或在帮客户T-Mobi
- 华为欲打造智慧城市生态圈 聚合力共筑新型智慧城
- 苹果手机销量预期不佳波及产业链 上游供应商业绩
- 中国电信率先推行全流量计费 将取消长途漫游费
- 小米急刹车:手机出货量下滑 缘于对手在线下渠道
- 风口浪尖中罗永浩现身 检讨锤子犯过的四个错误
- 诺基亚起诉华为专利侵权,背后是一个“围魏救赵”
- 小米正在改变,开始向OPPO和vivo学习
- 国产手机蚕食苹果:一线城市不再是苹果独大 苹果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