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随着我国加大改革攻坚力度,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新动能的涌现,经济发展呈现底部企稳态势。上半年经济数据即将出炉,中国经济将交出怎样的成绩单,出现哪些亮点?这些都受到举世瞩目。平稳有序运行的中国经济,仍然将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一枝独秀。
平稳运行 稳中有进
7月10日,国家统计局披露了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和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这拉开了中国二季度经济数据披露的序幕,本周相关部门还将披露二季度国内生产总值(GDP)及增速、货币和信贷数据、贸易数据、财政数据等。不过,市场关注的焦点,还是在二季度以及上半年的经济增速上。
在数据发布之前,已有多家机构对此做出了预计。6月底,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发布的研究报告预测,称今年二季度经济增长6.7%左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2.0%左右。社科院财经院综合经济战略研究部副主任汪红驹表示,2016年二季度我国经济平稳运行,消费平稳增长,投资累计同比略有回落,工业增加值累计同比略有增长,金融等服务业增幅回落,但房地产业有较大回升。
高盛高华首席中国经济学家宋宇发布预测称,二季度GDP增速从一季度6.7%降至6.6%。同比增速放缓主要原因是去年比较基数偏高,去年二季度更高的工业增加值增速和强劲的金融市场表现提振当时的GDP增速。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预计二季度增速为6.7%。“结构转型在多个层面逐渐显现。”下半年第三产业占GDP比重提升至56%以上,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至38%以内,工业产业内部结构调整优化。
中国网财经记者查阅了多家机构的预测,多数预测二季度经济增速在6.6%至6.7%之间。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今年的GDP增幅为6.5%—7%。二季度的经济增速在此范围内运行,说明了上半年我国经济保持平稳运行,稳中有进,为完成全年经济任务目标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克服困难 砥砺前行
虽然中国经济整体向好的一面没有变,但我们也必须清楚的认识到,中国经济现在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和挑战。
从国际来看,全球经济复苏远不如预期,增长乏力。美国经济复苏放缓,美联储加息仍存在不确定性,下半年大选对其经济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欧元区经济复苏仍脆弱,产业结构发展不均、劳动力市场扭曲、银行坏账高企等制约经济增长的根源问题仍然存在;新兴经济体中,南非、俄罗斯、巴西经济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英国脱欧等“黑天鹅”事件不断出现。我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形势很是严峻。
从国内来看,经济调整带来的阵痛将持续释放:钢铁去产能面临的任务仍很艰巨;财政、金融风险压力仍在;民间投资增速下滑;行业、地区分化加剧。这些问题都为我国经济平稳健康发展带来不小的挑战。
但是,我们必须认识到,困难是确实存在的,但我们也不能为它所吓倒,要想完成“十三五”既定目标,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就必须克服现有困难,砥砺前行。
发展新经济 培养新动能
7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经济形势专家座谈会,就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听取专家学者意见和建议,并发表重要讲话。总书记指出,当前中国“经济基本面和社会大局基本稳定,金融市场运行总体平稳”。未来中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经济韧性好、潜力足、回旋余地大的基本特征没有变,经济持续增长的良好支撑基础和条件没有变,经济结构调整优化的前进态势没有变。”
诚然,中国经济发展遇到了不少的挑战,但也存在着诸多的亮点。经过多年的快速增长,中国经济进入了新常态。面对持续较大的经济下行压力,我们创新宏观调控方式,大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着力培育新动能,改造提升传统动能。
近年来,中国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稳定前行,去产能加速推进,开放型经济水平不断提升,行业分化促进了新领域不断壮大。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夏季达沃斯论坛上指出,中国的新动能呈快速增长态势,尽管目前在规模上还难以和传统的动能等量齐观,但它在保障就业、增加收入、促进转型升级方面,乃至在推动发展方面,正在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中国经济的结构在优化、质量在提升、动能在积蓄。中国正在拥抱着新的产业革命,以智能机器人,大数据为代表的新经济正在不断壮大,假以时日,新经济必将成为中国经济向前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经济仍然将在世界主要经济体中一枝独秀。
- 北京总工会解决暑期“看护难” 60余个托管班将
- 北京百万老人年内换领“北京通” 能实现消费打折
- 北京首推外资企业商务工商备案事项一体化
- 高温津贴发放标准、调整机制应当上升至法律层面
- 中国正在推进标准化改革 弱化政府主导标准
- 中国将在南海搞个大工程 它的作用会比航母大
- 民政部:社会组织应建立薪酬管理制度 工资台账最
- 《财富》杂志中国500强出炉 “工建农中”依旧
- 国资委透露改革试点新增企业名单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