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400-096-0053

三胜咨询 - 中国领先的投资咨询机构

·了解三胜的实力 ·丰富成功案例

三胜观察 | 名家观点 | 项目中心 | 产业政策 | 展会峰会 | 市场策略 | 理财消费 | 创业投资 | 三胜文库

企业排名 | 案例分析 | 军事视界 | 房产观澜 | 科技前沿 | 汽车沙龙 | 社会娱乐 | 健康养生 | 图片聚焦

科技巨头造车,让汽车驶出手机是当务之急

2016-7-13 10:34:26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核心提示:智能汽车正在成为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之后新的科技潮流。作为新一代汽车典范的特斯拉,这几年来一直是媒体宠儿;Apple、Google以及BAT等科技巨头,亦在汽车互联网上大费周章;传统汽车厂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管,纷纷寻求智能化的方法。然而,大家在如何让汽车变得更加智能上,却有不同思路。

 

  智能汽车正在成为智能手机、可穿戴设备之后新的科技潮流。作为新一代汽车典范的特斯拉,这几年来一直是媒体宠儿;Apple、Google以及BAT等科技巨头,亦在汽车互联网上大费周章;传统汽车厂自然也不会坐视不管,纷纷寻求智能化的方法。然而,大家在如何让汽车变得更加智能上,却有不同思路。

  为什么我们要让汽车智能化?

  要回答哪种思路更具未来,我们先回答,为什么汽车要智能化?

  要让汽车收集大数据,让汽车接入云服务,让汽车成为跑在路上的智能设备…这些都是企业思维,不少还是工程师思维:太多互联网产品的功能都是工程师觉得很酷,然而用户却不买单。不论厂商有什么目的要让汽车智能化,最终都必须回到市场上。

  站在用户角度来看,为什么汽车要智能化?答案无外乎三个关键字:效率、体验和安全。

  汽车为什么会面世?答案很简单:为了提升人类移动自己和物体的效率。汽车效率是否够高呢?不够高。一方面,汽车本身速度不够快,有了高铁、飞机,汽车又衍伸出跑车等品类;另一方面,交通道路基础设施不够好,于是有了柏油马路、城市高架、高速公路的出现。通过智能化如何提升效率?基于LBS数据的云端智能导航算法乃至无人驾驶,就可大幅降低拥堵指数、提升汽车效率,还能为交通部门管理和规划交通提供参考,进而提升整体交通效率。

  体验则是智能化最有作为的地方:围绕用户在驾驶和乘车中的场景,有太多痛点了。车内娱乐内容选择匮乏、控制汽车空调车窗各种不便、停车过桥过路缴费不方便、汽车保养和维修费用水太深、堵车时缓行跟车让人觉得疲惫、停车位置难找并且很贵……这是智能汽车重点攻克的地方,用户痛点十分明确,智能汽车玩家们扎堆在这一领域埋头苦干,想要找到自己的位置。

  汽车是最常见的危险场景,安全却一直是智能化想要作为却最没作为的地方:特斯拉号称其Autopilot自动驾驶模式,比手动更加安全,事故频发无疑打了Elon Musk的脸。还有一些OBD盒子和汽车厂商,宣称能记录用户驾驶习惯数据,追踪用户眼球监测疲劳,并进行纠正,提醒用户改变驾驶习惯,或停止疲劳驾驶。这些功能都是典型的“工程师思维”:驾驶习惯和疲劳驾驶这类问题,更多还是要靠驾驶员自控。在汽车驾驶安全上,在无人驾驶彻底实现之前,智能化可为之处并不多。

  汽车智能化当前最有机会的事情,实际上还是优化用户的驾乘体验。要大幅提升效率、要让安全系数提升一个台阶,更多还是要靠无人驾驶汽车,这是相对遥远的事情。要大幅提升用户体验,智能化被视作法宝。

  科技巨头们进入汽车思路迥异

  智能汽车与互联网汽车,在许多地方被相提并论——就想智能电视和互联网电视一样。诚然,汽车要智能化,是不可能绕过互联网的。互联网是任何产品智能化的基础设施,正是因为此,弄潮智能汽车的玩家,相当一部分是互联网巨头。这些玩家在让汽车智能化上,有着非常不同的思路:

  第一类是直接进入终极智能阶段,即研发无人驾驶汽车。Google、百度属于此类;

  第二类是追求整车的彻底智能化。汽车出厂就自带操作系统,可自行联网获取大量云服务,产品设计处处体现智能化,特斯拉是佼佼者,阿里巴巴与上汽合作造车走的同样是这条道路。

  第三类是基于手机的汽车智能化,用户手机操作系统拥有类似于CarPlay、Android Auto这样的功能,汽车中控屏幕实现了一定的兼容,手机可将一些应用如导航投射到汽车上,操控更加方便。

  第四类是为汽车研发智能设备。很多OBD智能设备,通过OBD接口去获取汽车大量数据,例如排障、告警、防盗、定位、胎压、油耗等数据,这类做法几乎没出路,因为许多汽车本身就能显示这些数据;还有可拆卸、可拼装、可后装的车载硬件,比如胎压检测器、车锁、行车记录仪、导航仪、车载DVD、智能后视镜等设备,这类硬件反而有不少都卖得很好,比如导航仪和记录仪。

  第四类玩法,在不改变传统汽车形态的基础上,通过一些周边的软件、硬件和服务,变相地让汽车体验更得智能,这样做的好处是不需要传统车厂配合,推广更容易。同时,对于已经拥有功能汽车的消费者来说,通过较低的成本就可以让自己的车拥有智能化的功能,如同电视盒子的价值一样。不过,由于车载设备涉及到多种品类的硬件,再加上五花八门的后装设备厂商,科技巨头很难统一标准,因此,除了腾讯有表现平平的OBD盒子路宝之外,其他科技巨头都没有尝试推出车载硬件。

  实际上科技巨头面临的选择只有第一到第三类:无人驾驶、整车智能和基于手机的智能化。

  让汽车驶出手机是当务之急

  百度大力布局无人驾驶汽车,成立自动驾驶事业部,并宣称将要在2020年量产。谁都不能否认,无人驾驶汽车将是汽车的终极未来;然而,大家都清楚,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还有漫长的路要走:自动驾驶技术、交通基础设施、法律法规政策…太多障碍还有待清理。

  在可见的未来,消费者能够享受到的汽车智能其实只有两种方案:一类是类似于CarPlay这样的,基于智能手机,投屏到汽车中控的初级方案;还有一类是整车智能方案,让汽车拥有操作系统。

  第一类方案,汽车通过手机实现智能化、通过手机接入互联网,汽车只是手机的屏幕。这一类方案的优点是汽车厂商不需要大量开发,不用改变硬件,中控支持新协议即可——与支持蓝牙协议一样简单;劣势则是,智能化不够彻底,比如用语音控制车窗、控制温度,就很难;再比如要让汽车出入停车场自动开闸扣费,几乎无法实现。还有,很多时候手机与汽车连接起来耗时耗力,反而降低了体验。就是说,这个方案依然无法解决传统汽车的许多痛点。

  第二类方案,汽车自己具有计算和联网能力,实现彻底的软硬件一体化,智能化程度远远高于第一类。通过语音可控制汽车内的空调,云端可知晓汽车的油量,汽车自带ID能与加油站、停车场等地面打通,汽车还能记住司机的习惯特性并提供个性化的适配,比如自动开门、远程提前开空调。这一类方案做到让汽车去适配用户,让云服务去适配汽车,基于手机的方案是做不到的。

  这两类思路的区别,让我想起了智能电视普及之初的争端。

  雷军认为,智能电视是手机的显示器,手机是智能电视的遥控器;贾跃亭的逻辑则是,智能电视是一个全新的电视品类,与手机在产品层面没关系。事实证明,贾跃亭是对的:智能电视与传统电视最大不同在于全新的内容和应用生态,至于说能否通过手机遥控,并不重要,手机上的内容与应用也不需要投射到电视上。在意识到这一点之后,小米电视开始大力投资内容。

  现在,似曾相似的思路差异,又出现在了智能汽车上。

  在我看来,智能汽车靠谱的解决方案,同样会是第二类:即让汽车拥有自己的操作系统。

  在体验过CarPlay之后,我发现手机与汽车通过蓝牙连接就完全可实现类似功能,CarPlay对汽车体验没无本质提升。4S店的汽车销售一般也不会怂恿车主购买配有CarPlay的车型,它没有太大意义。只有类似于iPhone这样的软硬件一体化的方案才能带来智能化的体验。

  有人说,CarPlay已经得到不少汽车大厂的支持,但CarPlay和Android Auto推出之后,支持车型今年才能达到百款级别,在茫茫车海中不值一提。更关键的问题是:汽车厂商在看到特斯拉等车型掀起的风潮之后,已在努力寻求智能化方案,它们希望拥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并基于此形成更多商业模式。

  CarPlay、Android Auto等解决方案,无法承载汽车厂商的野心。汽车厂商已经在寻求与互联网巨头深度合作,例如上汽与YunOS合作;更有野心的厂商已着手研发自动驾驶技术,例如奔驰、宝马、奥迪。在今年的Google I/O大会上发布Android N “牛轧糖”时,Google已表示将会有一个以汽车为中心的Android 衍生版本。彻底摆脱手机,运行与汽车主机之上,为汽车研发操作系统将是大势所趋。

  还有,拥有自我计算能力是汽车进入终极无人驾驶阶段的必经之路,如果没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又何谈计算能力?

  第一类方案只是基于现有汽车产业的改良——这确实会有效果,但渐进式改良效果也十分有限,并且进程缓慢。第二类方案才会大幅提升交通体验,并在交通之外赋予汽车更多价值,称之为汽车革命并不为过。第二类方案的成本更高、玩家更少、难度更大,但不能因此就否则这一方案的前景。我们需要的是iPhone,而不是又多了一个功能的Nokia。

  久负盛名的“互联网女皇”玛丽·米克(Mary Meeker)在2016年报告中指出,汽车正在成为另一台“计算机”,还有人说,汽车就是行驶在道路上的“智能移动设备”,这些观点我都十分认同。让汽车摆脱手机,跳出手机,拥有自己的操作系统和联网能力,是汽车智能化的当务之急。

 

 

返回网站首页>>

责任编辑:S525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

政策利好,政务云市场云潮涌动

2015年以来,政务云市场的发展速度明显加快,与之前两年相比,市场规模增长显著。纵观其中原因,政府政策推动是最...[详细]

老有所养,逝有所安——老龄化背景下的

我国未来老龄化趋势明显,随着老人财富的增多及421家庭结构的产生,促使社会养老居住观念的转变,老年人更加重视精...[详细]

我国疫苗市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一、我国疫苗市场规模从市场角度我们将中国的疫苗市场分为三类,计划免疫类儿童疫苗、自费儿童疫苗和成人疫苗。每个细...[详细]

“十三五”期间高端医疗前景广阔,中国

1、产业背景近年来,中国医疗服务市场规模不断扩张,但民营医疗机构发展相对滞后,整体医疗服务水平处于较低的水平。...[详细]

健康中国,体检行业酝酿千亿商机

专业健康体检是朝阳产业,未来将保持25%的速度增长:目前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健康体检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国内起步较...[详细]

外贸高压之下的华丽蜕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15年的进出口增速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快的,也是同期世界上最快的。目前我国已经是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详细]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096-0053(7*24小时) 客户服务专线:0755-25151558 83970506 82202306 82209009 83970558 传真:0755-28749841

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0755-25151558 市场调研、营销策划:0755-82202306 IPO咨询专线:0755-82209009 客服邮箱:server@china1baogao.com

在线咨询QQ:1559444945 951110560 媒体合作、广告合作:0755-83970586 网站合作QQ:307333508 招聘邮箱:hr@china1baogao.com

Copyright © 2004-2016 www.China1baog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130264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