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3年,台湾太平洋建设集团旗下的太平洋百货进入大陆百货零售市场,上海徐家汇店、成都春熙店同年开幕;
●1997年9月,上海太平洋淮海店开业;
●1997年,太平洋百货进入重庆,解放碑店开业;
●2001年,太平洋百货登陆北京,盈科店开业;
●2002年,台湾远东集团从太平洋建设集团手中收购太平洋百货60%股权,远东集团成为台湾唯一一家上市的连锁百货公司;
●2005年,太平洋百货进入大连;
●2006年,太平洋百货另一投资方凯雷退出后,远东集团全资控股太平洋百货;
●2009年,太平洋百货北京第二家商场五棵松店开业;
●2011年,太平洋百货北京两店同年闭店,彻底退出北京市场;
●2013年10月,太平洋百货成都春熙店关店;
●2013年5月,太平洋百货宣布更名,除上海三家保留太平洋百货的原有名称,大连太平洋百货更名连太百货外,其余7家门店LOGO变更为远东百货;
●2016年7月,太平洋上海淮海店传出即将关店消息。
由于20年的租约将于2017年到期,上海淮海路曾经的商业“地标”——太平洋百货淮海店近日传出即将关店的消息。
“续约难度很大”
太平洋百货淮海店坐落于上海瑞安广场,于1997年9月正式开业,曾是上海高档百货商店的代表。但现在,和大多数的市中心百货商场一样,店内平常冷冷清清,客流量很少。
每年8月是太平洋百货与其店内品牌租户的年度续约时间,不少租户考虑到明年此店关门可能性极大,已经提前离场,商场六楼男装区的专柜更是撤走了近一半。
太平洋百货的相关发言人告诉记者,太平洋百货淮海店与物业方签订的20年租期将于2017年上半年正式到期,“未来是否续约目前还在于商议之中,难度确实很大,具体结果应该会在9月份之前出来。”
不过,太平洋百货淮海店的多家租户预期,租金的上涨程度肯定是目前的太平洋百货无法接受的,明年关店的可能性非常大。事实上,2015年3月,此店就曾传出过关于物业回收、商场关门的消息。太平洋百货淮海路店物业方——瑞安集团方面此前就明确表示,太平洋百货租约到期后会将部分零售商业面积收回,由自己开设购物中心。
“太平洋百货淮海店租约到期即将撤柜歇业”的消息一出来,就在网上引发热议。
作为大陆百货业黄金时期的代表,隶属于台湾远东集团零售体系下的太平洋百货曾是大陆最大的连锁台资百货巨头,开设的商场数量最多时达到12家,并且选址几乎全在核心商圈,而且开业历史也较长,但如今却在激烈的商业竞争中节节败退,令人感叹不已。
“太平洋百货”只余两家
淮海店已非太平洋百货第一家因“租约到期”萌生退意的门店。
2013年10月,同样因租约到期,20年老店太平洋百货成都春熙路店关闭。同一年,太平洋百货宣布更名,除上海三家保留太平洋百货的原有名称,大连太平洋百货更名连太百货外,其余门店LOGO变更为远东百货。
2015年,远东百货的天津店与无锡店也因类似租约到期的原因结束营业。如果淮海路店明年关闭,以“太平洋百货”名称经营的百货店将只剩下上海徐汇店与不夜城店两家。
太平洋中控董事长黄晴雯在今年初接受采访时表示,远东集团大陆市场的12家店已缩减至9家。太平洋SOGO百货营运总经理汪郭鼎松表示,大陆9家店的业绩在电商重启和经济低迷的局面下衰退了8%~9%,如果加上此前关闭的天津与无锡店,整体衰退率在两位数以上。
百货业态缩影
百货巨头太平洋百货的步步衰落,是百货业态颓势的一个缩影。
如果太平洋百货淮海店最终关门,它将成为上海淮海路上第五家黯然退场的百货老店。2008年,同样由于租约到期,在淮海中路经营了15年的沪上最早的一家外资百货之一——华亭伊势丹闭门谢幕;2012年,开店19年的第一百货被宝马旗舰店取代;2013年,开店20年的二百永新让位于优衣库全球旗舰店;2009年,在淮海路开设11年的新华联商厦关闭装修翻牌为东方商厦淮海店,6年之后,这家东方商厦淮海店也成为历史,取代它的是去年全新开业的无印良品全球旗舰店。
在电商、购物中心等多种形态的竞争对手强力冲击下,单纯销售商品,却始终价格虚高的百货商场越来越难以吸引消费者,生存困难。据中国百货商业协会的统计,2015年80家会员企业的销售总额增加了9.3%,但利润率却下降了19.53%。据物联网统计,2015年一年百货已关店114家,其中包含玛莎百货、百盛百货、远东百货、王府井等众多知名百货品牌的连锁门店。
- 芝麻信用90%客户来自阿里、蚂蚁之外
- 华贸物流预计上半年净利润同比上升100%以上
- 蚂蚁物流公司涉嫌成立关联公司 实际用工逃避劳动
- IBM首次在荷兰裁员 通过自动离职计划来裁减员
- 散户小心!宝能在玩一场围魏救赵式的自我挽救?
- 万达上半年业绩闪亮 但这家公司却被王健林剔除了
- 华为诉三星专利侵权最新进展:16款产品涉侵权索
- 昆明机床股权转让信披违规 控股股东被予以通报批
- 瞄准创客经济平台优势 绿地创客中心落子上海拟布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