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银行不靠谱,为什么中国的储蓄率还是那么高?
2016-7-5 10:25:55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记者近期做过的一份调查显示,77.68%用户对银行整体服务不满意,其中超过20%的用户表示严重不满意,仅22%的人对银行整体服务给出了“满意”的评价。此外,64.29%受访者的银行存款占总资产的20%以下。
随着市场利率的不断探底,钱存在银行越来越不值钱,加上通货膨胀的作用,实际上大家的钱一直都处于贬值状态。近年来大众理财意识被逐渐唤醒,互联网金融日新月异,很多人都开始尝试银行以外的其它投资理财途径。
种种迹象都给我们这样一种感觉,老百姓的存款正在逃离银行。然而,另一份数据却显示,多年来中国的储蓄率高居不下。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和美国中央情报局2015年度《世界概况》显示,卡塔尔、科威特和中国大陆在收入储蓄排行榜上位居前三甲。
实际上,中国国民储蓄率从上世纪70年代起一直居于世界前列。2015年央行行长周小川曾表示,亚洲金融风暴后中国的储蓄率不降反增,近10年增加了约10个百分点,到2015年储蓄率已经高达50%。
何为储蓄率?指的是个人可支配收入总额中储蓄金额所占的比例,通常是指银行存款占个人收入的比例。虽然大家都觉得银行存款利率很低,但是老百姓放在银行中的钱却只多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储蓄率之所以居高不下,有以下四大主要原因。
一、大部分人还是相对保守
虽然近两年中国人的理财意识有了较大幅度的改善,但是整体上来看思想保守的人仍然占大部分。尤其是一些中老年人,接受新鲜事物的程度较低,即使市面上出现了收益更高且安全性也不低的理财产品,也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银行仍然是资金的最佳归属。
有人表示,最近几年银行出现了不少存款失踪、理财飞单的事件,钱放在银行越来越不安全了。这里面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很多存款失踪、理财飞单案例都是投资人贪图高息惹的祸,二是相对于其它理财领域,银行的这些风险事件所占的比例其实是微乎其微的。只要大家通过正规途径在银行存款或是购买理财产品,资金还是非常安全可靠的。
二、生活压力太大,买房和养老是两大心头之痛
中国人为什么那么爱存钱?为什么有钱也不敢花?其实大部分人都是身不由己啊,买房和养老成为老百姓的两大心头之痛。对于年轻人来说,辛辛苦苦工作一年攒下的钱,也不够在城市里买一个卫生间,工资的涨幅永远赶不上房价的涨幅,很多人都要依靠父母贴上所有的家底才能勉勉强强凑上郊区一套小两居的首付,并且还要背负长达三十年的房贷。
对于老年人来说,要靠什么安度晚年?单靠养老金靠谱吗?显然不行,退休前你月薪1万,退休后养老金可能就只有3000,连维持基本的生活都很困难,别说遇上重大疾病或是意外情况了。靠子女吗?首先你的子女要非常孝顺才行,其次还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但是他们为了买房、买车、养育自己的子女,身上的担子已经够重的了,能够分给父母的精力是越来越少。
因此,为了以后的生活着想,无论是年轻人和老年人都不得不趁早去存钱。可以说,只要买房和养老的问题不解决,中国人爱存钱的习惯很难得到彻底的改变。
三、互联网金融仍然属于小众领域
2013年可以算是互联网金融元年,过去三年以来其发展可以说是突飞猛进的,各类互联网理财产品犹如雨后春笋层出不穷,余额宝、P2P、票据理财、保险理财逐渐走入普通老百姓的视野之中,大家的理财途径也越来越丰富。虽然如此,但是与银行这类传统金融相比,互联网金融仍然属于小众领域。
我们拿最近两年非常火爆的P2P网贷行业来说,2015年行业成交量在1万亿元左右,而当年银行理财的规模却超过20万亿元,并且近年来也都一直在快速增长之中,两者规模相差了20倍以上。
目前互联网理财群体大部分都是年轻用户,并没有覆盖到全民群体。
四、政府及企业储蓄率过高
中国储蓄率高达50%左右,然而需要注意的是,这里面还包括政府及企业的储蓄。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曾表示,“中国的居民储蓄率只有20%左右”。也就是说,之所以储蓄率这么高,主要表现在政府和企业,而并非普通老百姓。这里面体现了一种扭曲的储蓄观,居民的收入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样高,大部分的利润都掌握在企业的手中。
一方面是物价不断上涨,一方面是利率持续下跌,对于老百姓来说,继续把钱放在银行显然不是一件明智的做法。虽然生活压力迫使我们不得不去存钱,但为了让资金保值增值,除了银行以外,我们还有很多其它更合适的选择。
- 为何P2P平台会遭遇挤兑?归根到底就一个原因
- 银行“闷声”乱收费 这些年你都吃了哪些亏?
- 别急着去英国旅游 这些事要提前了解
- 想要用芝麻分涨分、花呗提额?先把蚂蚁会员用起来
- 小麦金融被爆逾期暂停兑付 因兑付平台涉嫌自担保
- 优势都是相对的!可能你就是失败在这优势上
- 5年工资买一套房!新西兰的房价收入比
- 数百名中国留英学生突遭离境,被指影响英国就业问
- 方便面和啤酒竟这样影响你的钱包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