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属于先行先试、被寄予示范意义厚望的北京市家庭签约医生工作,在6年后出现了难聚人气、健康档案多成“死档”的尴尬局面,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从根本上讲,这是因为相关制度在执行中落实不力、相关配套措施和资源等不到位造成的。从相关报道来看,大致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
签约规则执行不到位。北京在推行“家庭签约医生”具体工作中明确要求要严格按照“充分告知、自愿签约、自由选择、规范服务”的原则进行,但许多社区在推进过程中,却与家庭健康档案建设等混为一谈,甚至是很多居民在根本不知情情况下“被签约”“被服务”。这导致很多人对此要么一无所知,没有找家庭医生服务的意识;要么理解偏颇,认为家庭医生就是私人医生,可以“包办一切”,但实际却不能,反过来很伤“家庭签约医生”在群众中的形象,其“遇冷”似乎也是必然。
签约服务标准超标。北京市原本设计一个“家庭签约医生”团队(一般由1名全科医生、1名社区护士、1名防保人员3人组成)与服务家庭户数的比例为1∶600,但在实际中却达到1000多户,原本需要1万多个“家庭签约医生”团队,现在实际只有3000多个,“人少事多”让服务质量明显下降,也影响了“家庭签约医生”形象和吸引力。
日常基础签约服务不到位。如服务站的家庭医生电话宣传,要求是24小时全天候服务,但实际上要么打不通,要么工作时间才能打通,服务存在“断档”或“截留”现象。
服务待遇偏低,难招、难留人才。在北京,社区医生的收入目前大概月薪7000至8000元之间,而大医院的专科医生的收入则是社区医生的2倍甚至更多。
有关部门日前联合制定《关于推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力争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扩大到全体人群,基本实现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制度的全覆盖。北京市一些社区的家庭医生“走偏”,说明推广家庭签约医生不仅仅是制定一个方案那么简单,还有更多配套工作要做。
首先,各地要严格配套家庭医生签约制度具体实施的基本工作原则,并严格不折不扣落实到位;其次,抓紧家庭签约医生人才团队的培养与建设;再次,强化家庭签约医生日常监督管理工作,避免家庭医生服务“放羊式”管理的软肋;最后,要加大财政扶持力度,让家庭医生在搞好服务的同时,也有一个体面的收入,反过来促使这一工作向深度推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推广、普及家庭医生,让群众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医疗卫生改革红利。
- 北京市将深入推进基层医疗机构儿童家庭签约服务
- 药企监管趋严促使行业规范发展
- 反垄断之剑指向医药领域 遏制药品价格“商量涨”
- 医疗服务价格改革启动在即大型检查费用降幅最高或
- 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在即 大型检查费用降幅最高或超
- 200城市试点药品零差价:不靠卖药,医院运营困
- 5药企获批定点生产3类短缺药 专家称效果难显现
- 医保移动支付三巨头暗战 深圳成必争之地
- 医药O2O融资寒冬 仁和药业39亿定增大幅缩水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