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是中央热、地方冷。决策层对国企改革既充满了希望,也充满了信心。很多被认为可能会成为国企改革障碍的理论问题、原则问题、认识问题,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都得到了明确。比如混合所有制、员工持股、政企政资分开等。按理,理论、原则、认识问题解决了,方向也明确了,按照中国改革的经验,就可以大刀阔斧地进行改革了。
可是,事实远非想象的那么简单,部门和地方普遍出现了等待观望的现象。相关各方在制定国企改革实施方案时,不仅速度缓慢,而且过多地考虑部门利益,使国企改革方案在慢的同时还不符合市场化要求。从地方来看,为了避免改革风险,也是“雷声大、雨滴小”,都在等待顶层设计方案。顶层设计方案出台后,也没有迅速投入到改革中去,而是在等待其他地方先拿“经验”。这种中央热、地方冷、部门冷的状态,显然不利于国企改革的深入推进,也无法使国企改革按照预期目标向前推进。
其次是外部热、内部冷。对新一轮国企改革,一开始社会各方面的期待和参与热情是相当高的。特别是民间资本和资本市场,都把国企改革当作新的机会、发展热点和投资热点。如去年相当一段时间内,投资者都把重点投向了国企改革,导致国企改革板块出现了远高于其他板块的上涨现象。可是,这一切都是昙花一现,这种投资热情很快就陷于平淡。
很显然,民间资本和资本市场对国企改革热情的减弱和衰退,问题出在政府和国企身上,出在相关职能部门对国企改革的决心上。国企改革的外部热情只有在内部热情的作用下,才能形成有效的国企改革效率,对经济发展形成积极的动力。而决定发布后民间资本和资本市场出现的强大热情,由于受到了内部热情不足的影响,又降至了最低点,甚至产生了悲观失望的情绪,国企改革又如何能够给企业和投资者带来信心与希望呢?
所以,要想全面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就必须把责任传递到地方政府和企业身上,让政府动起来,让企业转起来,让改革的精神扬起来,而不是外热内冷,民意资本和投资者忙得不亦乐乎,政府和企业则热情如冰。
再一个就是文件热、行动冷。已经出台的国企改革文件,包括地方出台的国企改革实施意见,都目标非常明确,要求也相当高。如积极推进混合所有制、实现整体上市、推动员工持股、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等。问题在于,这些目标和要求,似乎一直处于口头上和文件中,很少有落实到行动中的。从中央企业层面来说,“十项改革”试点迟迟没有推出,相关企业也是主动性极差,没有超前思考、超前实施的想法。对地方来说,上一轮改革的高热情、高效率、高速度,在新一轮改革中荡然无存,多数地方都在围绕文件打转转。
必须特别强调的是,国企改革进展缓慢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建立真正的容错机制,没有允许部门和地方大胆地试、大胆地闯,而过多地把国企改革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差错等与个人的责任联系在一起,让那些有改革精神、改革能力、改革意识的人也放弃了改革意愿。如何消除这方面的顾虑,也是新一轮国企改革必须高度重视和解决的问题。
从总体上讲,国企改革进度是不尽如人意的。如果再不采取强有力的推进措施,国企改革不仅不能为稳定经济增长、推动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发挥作用,反而会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障碍,成为经济的拖累。
- 经济观察:中国“PPP热”下的冷思考
- 两部委下发国企职工家属三供一业分离移交指导意见
- 财政部下达2016年农业综合开发财政补助资金的
- 英国上下“备战”退欧 现排队兑外币“奇景”
- 西宁市已与64个“一带一路”国家开展了贸易往来
- 深圳南山警方破非法吸存案 涉案金额高达7亿多元
- 第五届中国-亚欧博览会将于9月在乌鲁木齐举行
- 中国当前经济6.7%的实际增速低于潜在增速
- 砖厂环保不达标被关停 33名工人拿到9万劳动补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