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引导资金入市更为重要的,是这一件事!
2016-6-14 10:14:54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从社保基金入市、养老金入市,到QFII、RQFII额度的提升,再到A股市场积极申请纳入至MSCI进程等,这系列的举措,都体现出管理层积极引导资金入市的真实写照。不过,对于时下的市场,虽有大量长期资金的积极入市预期,但对这类资金而言,或更看重市场环境的赚钱效应以及市场投资信心的修复程度。
然而,面对当前的股票市场,却面临着这几方面的问题,并直接影响到长期资金的布局意愿。
其一、股市投资热情有所降低,市场活跃度也显著下滑。
实际上,与2015年火爆的股市环境相比,2016年的股市表现却有所逊色。其中,股市活跃度的大幅降低,股民参与热情的骤降,也是这一段时期股市表现的显著特征之一。然而,对于这一现象,却是与前期股市加速“去杠杆化”“去泡沫化”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时至今日,虽然股市自高点已经下跌近50%,股票市值也缩水近半,但其所导致的结果,则是股民不敢轻易入场抄底,而机构投资者的操作也显得更加谨慎了。
其二、A股市场机构投资者占比不高,仍以散户化市场作为主导。
事实上,从社保基金到养老基金,而后到积极引导外部资金的入驻,这会从一定程度上提升A股市场的长期资金占比比例,此举亦利于降低股市的波动风险,并提升股市的稳定性。但是,对于时下的市场来说,即使经历了前期轰轰烈烈的“去杠杆化”“去泡沫化”过程,但股市中机构投资者占比却仍然偏低,市场的波动风险却依旧存在。对此,这也是未来积极引导长期资金入场的战略性考量之一,但长期资金的布局时长,却颇具很大的不确定性。
其三、股市由牛转为熊,而“熊长牛短”的长期特征,却成为了市场一个重要的心理包袱。
实际上,回顾A股市场的表现,却往往呈现出牛市运行周期短暂,而熊市运行周期漫长的格局。由此一来,在牛市来临之际,各路资金却蜂拥而至,期间需要杠杆的资金,却大肆添加杠杆,而投机心态更浓厚的资金,甚至打起了卖房炒股的主意。除此以外,回顾前一轮牛市行情,在牛市进入中后期的时候,部分激进型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却更愿意在牛市的环境下,采取股权质押等手段来实现自身利润的最大化。殊不知,对于部分大股东而言,却赶不上好的市场时机,反而赶上了股灾行情,由此也让自己深陷进退两难的尴尬境地。
然而,当股市由牛转为熊之际,市场追涨的意愿却瞬间骤减,有的资金甚至不惜成本去抛售股票,提防陷入至长期熊市套牢的境地之中。鉴于中国A股“牛短熊长”的长期特征,却无疑成为了市场的一个重要的心理包袱。
其实,纵观最近一两年的时间里,从股市巨震,到一二线房地产市场的飙涨,而后到大宗商品期货价格的大幅波动等现象,却体现出了一个事实,即在社会真实通胀率水平高居不下的大背景下,社会民间资金庞大,却缺乏了有效的投资渠道,而一旦某一领域形成了持续性的赚钱效应,则很容易会引发各路资金的蜂拥而至,并试图实现其保值增值的目的。
由此可见,对于市场而言,往往缺的不是资金,缺乏的是市场的投资信心。然而,对于市场投资信心的修复,则需要建立于持续稳定,且存在一定赚钱效应的市场环境之上。
对此,可以预期,在当前资金缺乏持续有效的赚钱效应大环境下,若股票市场得以形成持续有效的赚钱效应,则或将引发各路资金的蜂拥而至,而随之而至的,就是股市活跃度的大幅提升以及股民投资热情的迅速升温,甚至从很大程度上激活了股市直接融资的功能。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面对时下的A股市场,却面临这样的尴尬局面,即股市大幅飙升,或容易再度引发市场的高度投机行为,甚至让刚刚压制不久的场外配资有卷土重来的风险,而一旦这种局面的再度重现,将很难得到控制。不过,在现阶段,如果股市大幅下跌,同样容易引发系统性的风险,而对于部分上市公司大股东,乃至一些股民的命运,也将会构成实质性的冲击。
由此一来,在当前的状况之下,持续稳定好市场,并适度、合理地激活股市的赚钱效应,似乎成为了积极引导资金入市的重要前提。或许,对于管理层而言,能够实现股市投资与融资功能的均衡发展,并让股市财富再次分配显得相对合理一些,就是比较好的结果了。
- 挽救美国的-库卡交易需要可信赖姿态
- 无人买单 猫眼电影已经提前成为资本毒药
- 中港虚假贸易猖獗是预期人民币将贬值及资金外逃
- 苹果应用商店正式加入搜索广告,开始收割用户额外
- 央行没放水 目的还是为了守利率
- 半年空气质量都超标,京津冀人民能去哪“洗肺”?
- 诺基亚、富士康携手重返手机市场难谈复兴
- 爱康国宾CEO张黎刚称我愿意在收购完成时离开
- 肖锋:米老鼠的微笑能值多少钱?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