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指出,我国农村土地融资已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但就目前模式而言,仍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是缺乏有效的农村土地分级评价体系。我国的信用评价体系正在建立过程中,农村土地分级评价体系更是亟待完善。各地之间、各区域之间以及同村之间,土地差异较大,而评价标准又各不相同。面对这种情况,金融机构不愿直接介入,要借助各类农村机构。因此,应尽快建立标准统一的农村土地分级评价体系,将农地抵押的利好政策真正惠及农民。
二是缺乏完善的农村保障体系。尽管出台了农地抵押融资政策,但大量农民仍不愿利用土地进行融资,其原因便在于缺乏有效的农村保障体系,土地几乎是农民唯一的生活保障。很多农民对农地抵押一直心存疑虑。报告指出,虽然农民在土地确权后自由买卖土地这一问题上所持的态度差异较大,但农民对商品化的、市场化的农地流转需求并不是很强。相反,农民对土地流转的真实、内生的需求主要基于农地的生产属性。这实际上反映了农民将农地视为基本的社会保障的一种心理。
同时,土地确权在未来的推行可能会遇到一些阻力。调研中发现有土地调整愿望或支持这种非正式制度的农民所占比例较高,其主要原因是这种非正式制度的功能是为农民提供社会保障。在目前农村就业体系尚不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发达的前提下,农民希望这种不稳定地权的非正式制度存在。因此,未来的土地确权政策推行可能会面临较多的纠纷和困难。
三是缺乏流动性较高的土地交易市场。对农地进行融资的主体是金融机构,而金融机构又是自负盈亏的机构,其首先要考虑的是风险。在当前经济下行期,各类金融机构的不良贷款率呈上升态势,须严控风险。而农村土地又是融资的新兴领域,金融机构若不借助各类机构,即使获得土地也很难变现。因此,建立标准化、流动性较高的土地交易市场,有利于农村土地融资的开展。
- 信用卡新规 58.3%受访者最关注银行是否为盗
- 多省出台地方版供给侧改革方案
- 前4月城镇新增就业443万 完成全年任务近半
- 深圳新经济何以成功:从零开始向高科技转型
- 权威人士:不应用加杠杆硬推经济 信贷高增或刹车
- 央行:推进征信市场规范发展与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 创业板指数跌破2100点 创3月17日以来新低
- 资金面持续宽松 短期流动性无忧
- 人民币汇率延续近期的窄幅波动格局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