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亿PPP(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基金能为社会资本带来信心吗?
尽管早在2015年底,这项总额为1800亿的PPP基金就已经成立,但至今一些高层职位仍是临时兼任。经济观察报获悉,管理这些基金的中国政企合作投资基金股份公司的总经理一职将会从市场招聘产生。
这家位于西直门中坤大厦的基金管理公司目前的董事长为财政部金融司原巡视员周成跃,同时周成跃还兼任总经理一职。
财政系统人士对经济观察报透露,成立1800亿PPP基金的主要目的是增信,特别是对市场上一直传言的地方政府的信用问题。
“首先,PPP基金投入的项目肯定是质量比较好,这样可以给项目带来比较低的融资成本,其次便是要妥善解决地方政府信用问题,当PPP基金与社会资本共同投资PPP项目时,因为风险共担、收益共享,项目有中央的投资基金,可以对地方政府的信用问题进行有效制约。”上述财政系统人士说。
经济观察报了解到,目前PPP基金正在各省选择项目进行考察,但在考察过程中仍发现不少明股实债的虚假PPP项目。
上述财政系统人士预计,PPP基金管理公司未来将主要从事PPP项目的股权投资,并考虑发行优先股以及公司债券,由于其只作为财务投资人出现,因此不会对社会资本的投资产生影响。
总经理待选
“现在政企合作投资基金公司,首先要面临的就是选择总经理,几家出资额比较大的金融机构都推荐了自己的人选,对于总经理一职,竞争还是比较激烈。”一位熟悉情况的该公司管理层人士告诉经济观察报。
更重要的是投资项目的确定尚无进展。这位公司管理层人士称,由于成立至今的工作比较缓慢,股东还是比较着急的,特别是目前对于项目的选择标准,风险如何评判仍然没有确定,该公司希望财政部可以制定相关办法。
总规模为1800亿的政企合作投资基金于去年9月由财政部倡议,并联合国内十大金融机构共同发起设立。该基金将作为社会资本方,重点支持公共服务领域的PPP项目发展,提高项目融资的可获得性。
3月4日,运作1800亿元基金的政企合作投资基金公司正式成立,注册地为北京海淀区,经营范围非常广泛,包括非证券业务的投资、投资管理、咨询;股权投资;债券投资;项目投资;投资管理;资产管理;企业管理以及经济信息咨询等。
政企合作投资基金公司共有9名法人股东,分别为中国中信集团有限公司、光大保德信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建信(北京)投资基金管理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寿保险(集团)公司、中银资产管理有限公司、农银汇理 (上海)资产管理有限公司、交银国际信托有限公司、建信资本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工银瑞信投资管理有限公司。另外,公司的其他非自然人投资者为全国社会保障基金理事会、财政部。其中财政部出资150亿,首批是60亿。
根据政企合作投资基金公司备案信息,除了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周成跃外,公司一共有6名董事,分别为范杰、高健、彭向东、曲寅军、薛宏立、张旭阳。除了公司监事会主席邹再华外,公司另外8名监事分别为曹勐、段文卫、李钢、刘晖、宁瑞洁、孙磊、夏凡、邢颖。这些公司人员主要来自各股东单位。
在财政系统人士看来,这1800亿的资金额度,相比许多地方政府自己成立的基金额度,差距并不是很大,但由于中央基金的引导作用,在许多方面是地方政府PPP基金所不能替代的,比如在增信方面,这项基金对于社会资本与地方政府之间的信任增加了一种制约手段。
信用问题
“PPP项目期限一般都很长,由于信息不对称,社会资本对PPP存在的众多不确定性及政府信用心存戒备。”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朝才说。他建议建立风险分担和信用约束机制,有效引导社会资本进入PPP项目。
王朝才说,尽管目前财政部、发改委、国开行等部门都在力推PPP,各地地方政府也在积极推动,但是PPP项目的实际落地情况并不乐观,出现了“叫好不叫座”的情况,这首先就体现了社会资本对PPP项目的信心不够。
推出PPP基金的初衷也正在于此。社会资本比较担心“新官不理旧账”,因为基层政府官员流动性相对较大,项目参与方担心项目因领导换届而缺乏应有的利益保障,而中央投资基金的存在,为领导换届而出现的旧账问题,提出了一定的保障。
不过,PPP基金也正在避免地方PPP实践中出现的弄虚作假的现象。据悉,目前PPP基金在各省选择项目的考察过程中,就发现不少“明股实债”的虚假PPP项目。
一位地方财税人士称,“明股实债”的出现,原因在于基层政府并不需要PPP来解决政府治理的问题,他们更需要社会资本来解决资金缺口的问题,而出于这个目的,明股实债是对双方来说最好的方法。“股权投资类似风险投资,社会资本不是很有信心;而债券是固定收益,而且是政府背书,在偿还的时候还具有优先的作用,这一点为社会资本所看重。”上述地方财税人士说。
但这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在PPP基金管理层人士看来,应该将PPP项目中的政府支出全部纳入财政预算,无论是年度预算还是中期财政规划,这才能从制度上保证政府对已经投资的PPP项目不失信。
- 外国投资法年内报全国人大 VIE模式或将纳入监
- 央行:保持货币金融环境稳健和中性适度
- 江西阶段性降社保费率 养老保险费率降至19%
- 证监会:正对中概股回归影响深入分析
- 遏制A股市场的“取款机”现象
- 利空因素逐步消化 仍需静待入场时机
- 68家信托年报收官 规模总体增长抗风险能力提升
- 英欧“闹离婚”经济损失:金融稳定性构成巨大风险
- 国资委排查106家央企债券风险 已违约84亿元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