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上市公司年报和季报数据、国家统计局一季度数据和财政部的3月末数据,就不难发现,一季度中国经济的增长主要靠加杠杆,但民营经济加杠杆的力度大大小于国企和地方政府,如一季度民企的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只有5.7%,国有企业则达到22%,尽管上市公司的整体资产负债率水平略有回落,但负债规模仍在上升。
中国经济的问题在于社会债务的增速要快于企业盈利的增速,所以,经济尚未实现良性循环。目前看,正面的因素主要有:十三五规划纲要的落地,推进改革转型和创新,可能带来的效率抬升,如国企改革、信息经济、制造2025等;政府稳中求进政策托底,如一带一路、房地产新政带来的盈利改善;宽松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带来财务费用率下行。但负面的因素或更现实:如通胀的压力或导致货币政策不再继续宽松;为了稳定股市,导致股权融资规模难以扩大,债务率水平继续上升;外部环境继续走弱,影响中国的出口,等等。
从年报中可以看到,A股的中小板和创业板的盈利增速分别达到18.8%和25.5%,盈利相加只有2170亿左右,不足全部A股上市公司的10%,所以,新经济的前景远大,但体量太小,不足以改变中国经济的运行轨迹。尤其当中国的大部分资产价格存在泡沫,去杠杆、去产能和去库存压力巨大的情况下,要期望经济从L型走势变为U型,难度很大。从更长远的视野看,人口老龄化的长期压力和结构性问题的长期积淀,都是制约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中国需要解决的经济深层次的问题是结构性问题,这也是中国为何要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根本原因。但结构性问题的外在表现之一,就是企业效率低下。
不少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速都很慢,但并没有面临严峻问题,说明“要维持中高速增长才能保就业”或是伪命题,只要企业盈利好,则企业扩大就业的需求就会出现,就业状况就能得到改善。如果一味地靠投资来拉动经济,且相当多的投资项目只增加负债,并没有带来相应的现金流回报,这样的投资拉动模式就会进入死循环。
总之,从上市公司的年报和季报上,并没有看出经济见底的明显迹象,也没有看出创新驱动对经济的推升作用,这表明改革在企业层面的效果并不明显。但若改革能够真抓实干地推进下去,或许今后几年改革成果将可逐步显现。
- TTIP: 欧美互信缺失何谈双赢
- 多少企业能扛得住下一波“海啸”?
- 内容开发:全球VR产业竞争的战略高地
- 陶冬:中国会直升机撒钱吗?
- 人民日报:炒作“中国坏账”不会带来意外之财
- 鲁政委:美国渡危机“过桥抽板” 全球经济陷囹圄
- 徐高:稳增长莫为债务之忧遮望眼
- 打通增值链条:金融业营改增任重道远
- 国家电网上线电e宝:想秒杀支付宝微信还是做独门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