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语多元时代,你从一个方向射出“观点之箭”,就得做好“反驳之矢”从四面八方射来的准备。就该事而言,一开始人们对挨了六记耳光的快递小哥表示同情,愤然于轿车车主的“恃强凌弱”、罔顾他人职业尊严;但后来很多人话锋一转,以身说法数落快递小哥们的不守交通规矩……
这类迥异态度立场的“石子”落到舆论湖面,激起的是层层外扩的话语涟漪:网民们纷纷基于自身的身份立场去评判是非、指责对方,而“有地位的北京老炮VS底层快递小哥”“三轮车和四轮车的纠葛”等标签化概括,也在契合立场站队中,造成不同圈层对立乃至阶层仇视。
基于移情习惯的身份代入感可以理解,但演变到“阶层冲突”,显然有些过。时至如今,是快递电动车极速穿行导致避让不及在先,还是轿车车主倒车抢行,剐蹭事故谁担主责,仍是未知数。
毋庸置疑,此事引发的某些讨论确实有其必要,比如快递三轮车的行驶车速与对交通规则的遵守问题,路网设计该如何平衡路权等。
但无论如何,去廓清那些连着真相的具体细节,和秉持不能轻易施暴、多些起码的尊重包容的底线,是事实与价值判断序列中排序靠前的基础性命题。公共秩序往往由两个层面构成,一是明面上“一是一二是二”的交通秩序等,二是包含了起码的包容、理解、妥协精神的理性价值秩序。快递小哥当然不能不守规矩,否则,其“弱势”身份也无法为其违规逾矩行为洗白;而相对“有钱”的轿车车主即便做不到包容,也不能一愤怒就打人,真有纠纷,要诉诸制度化裁决路径。
廓清这些基础性问题,比重点突出涉事两方身份并渲染阶层对立,乃至模糊焦点、淡化真正问题的做法要有意义得多。
- 侯虹斌:怪罪“被割掉鼻子的家暴受害人”有用吗?
- 人民日报谈楼市调控:中国经济不需要“地产投机客
- 中纪委机关报:干部因关机失联被通报,一点都不冤
- 人民日报:“封杀”自拍杆 代表委员最大任务是履
- 曹林:自媒体太多记者太少事实不够用
- 刘昌松:“人脸识别”闯红灯让人心生恐惧
- 于平:别再拿孩子健康做“污染试纸”
- 机器人只是更快执行了基于逻辑的算法
- 新华社:搜索是否向善 要靠计算而非“算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