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疫苗事件到和颐酒店事件,再到此次川师大男生被杀案,舆论场一直重复着“自媒体评论太多而记者太少”所导致的声音混乱。
自媒体造成了态度和立场的严重过剩,可是可用于作为判断基础的事实却严重不够用。为什么呢?第一,记者不够用;第二,事实不够用,随着事件的进程所披露的事实远远跟不上自媒体的评论期待。急于消费新闻的自媒体有着“对事件进行归因归咎”的迫切期待,观点竞争分秒必争,可事件的调查需要一个过程。
自媒体的发展只是形成了扩音器效果,扩展了言论的空间,却没有给新闻生产带来进步——生产新闻的还是极少数人,可依赖新闻评论的人却增加了无数倍。自媒体评论的门槛太低了,张口就来,可在一线做调查的记者不能这样。人人都是自媒体,可相比之下,记者太少了。而自媒体又没有能力调查——当然,调查太费时费力了,哪有在键盘上敲字方便,也很少有人愿意去调查。于是形成了自媒体时代独特的舆论格局,评论者人满为患,调查者寥寥无几,事实远远满足不了自媒体的评论胃口。
另一方面的原因是事实的调查进程远远跟不上情绪发酵的速度。比如和颐事件,一晚上就能迅速进入“十亿关注”的舆情量级,人们的情绪在短时间内迅速达到一个顶峰——自媒体深谙此道,自然是要追逐这种舆情峰尖的。可事件的调查速度却远远比上不发酵的速度,无论是警方的调查,还是如家酒店自身的调查,抑或是记者的调查,都需要一定时间。可一般自媒体评论的亢奋期,往往都发生在“事件刚发生后、相关部门尚在调查”的这段事实真空期。
规律就是如此,越是事实不清楚的时候,自媒体评论越活跃越亢奋,形成声音的喧哗,几天后真相查明水落石出,反而没有评论了——因为已经过了热点,没有了评论的兴奋感。这个规律在和颐酒店事件上表现得最为明显,警方公布调查结果后,自媒体对此已经没有了关注兴趣,关注点早转移到其他热点上。
记得和颐酒店事件发生后,我批评一些坐等新闻反转者既冷漠又无耻,有人反驳称:将批评的矛头指向民众的反转期待完全是对错了靶子。人们之所以会主观臆测,是因为信息的匮乏和不透明,又怎么能怪我们胡思乱想?——这种反驳是站不住脚的,在那种情况下,信息没法不匮乏,警方也不掌握事实,他们需要时间去调查。事件发生后,我们总在让相关部门公布真相,却缺乏尊重调查规律和等待事实的耐心。事件刚发生,“信息匮乏”和“事实缺乏”是必然的,需要的是根据既有事实作审慎判断,而不是理直气壮地胡说八道。
- 刘昌松:“人脸识别”闯红灯让人心生恐惧
- 于平:别再拿孩子健康做“污染试纸”
- 机器人只是更快执行了基于逻辑的算法
- 新华社:搜索是否向善 要靠计算而非“算计
- 20余个德国品牌首次集体进京淘金
- 中搜云生态 颠覆价值链重构社会资源
- 新京报:地方不应在营改增前“留一手”
- 谢永亮:中国海外战略支点动了谁的奶酪
- VR发展转折点:VR行业系统标准工作启动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