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在农业部财务司的支持下,由上海市农委牵头,整合农业保险、银行、互联网金融、资产评估、企业征信、农产品质量检测等各方资源的上海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互联网金融+品牌质押”贷款创新项目正式启动实施。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只要是拥有“上海市著名商标”或“上海市名牌产品”称号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经过专业机构的评估和信用服务机构出具征信报告后,都有可能获得不超过品牌评估价值30%、最高不超过500万元的贷款。
为防范相关贷款风险,上海市农委在该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引入安信农业保险股份有限公司为开展“品牌质押”贷款提供保证保险服务,以充分发挥保险的支农作用,保障资金借出人利益。此外,还引入第三方机构进行食品安全检测以及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险。农业经营主体在提出贷款申请的同时,应将自身品牌对应的商品送至第三方检测机构进行贷款前初检,针对重金属、农药(兽药)残留、违禁添加剂等质量安全指标进行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检测报告将作为食品质量与安全保险购买和贷款申请资格主要依据之一。
除了以品牌作为质押物,该项目还在融资渠道上进行创新,通过互联网金融来消化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根据项目实施方案,在安全、合法、节约成本的基础上,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将首先通过互联网金融平台进行消化,认购额不足,则由中信银行上海分行中环支行包销托底;当互联网金融融资成本过高,则直接由中信银行上海分行中环支行提供贷款服务,贷款利率不高于央行公布的同期贷款基准利率。
中信银行上海分行前期与上海市农委等相关部门进行了积极沟通,充分了解了相关机构对“三农”的工作计划和政策力度,同时也通过多渠道多维度的市场调研,因地制宜制定了支农惠农新政,使信贷资金能够真正投入到农业企业运营中去。
据悉,已经启动实施的项目还包括开发建设“上海农业经营主体信用信息服务平台”,完成“互联网金融+品牌质押”贷款保证保险产品的开发及试点,创建财政、金融、保险、互联网合作支农服务新模式。上海市委农办、市农委副主任殷欧表示,上海力争通过项目实施,探索出企业品牌以及植物新品种权、农业领域专利技术、农产品地理标志证书等无形资产作贷款质押品,从而探索解决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资金短缺、贷款难、成本高、周期长等问题,形成可实施、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
- 金融机构和企业可自主跨境融资
- 央行副行长:“十三五”中国金融改革有八大着力点
- 央行重磅金融改革:推动恢复分支机构分省管理体制
- 央行上海总部督促各商业银行严格落实房贷调控新政
- 规范发展第三方信用服务机构四大看点
- 习近平:要保持股市健康发展 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 支付续牌临近 第三方机构加速场景化金融转型
- 泽熙代表人徐翔、中信证券总经理程博明等被批捕
- 产能过剩行业债券违约频发 专家称仍远低于其他国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