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4月26日),国新办就当前粮食工作有关情况举行发布会,国家粮食局局长任正晓表示,目前全国粮食库存居历史最高点,合理消化粮食库存是做好整个粮食收储工作的“牛鼻子”,相关部门一直在抓紧推进粮食“去库存”,尽快腾出仓容收购新粮。
不过,作为粮食产业链重要一环的加工行业,却遭遇高成本、难收粮等经营瓶颈。据了解,从去年到目前,多地粮食加工企业出现开工不足,利润下降现象。
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已经实现了历史罕见的“十二连增”,与此同时,进口量与库存量也随之攀升。
“进口粮增多,玉米替代品进口猛增,这是我国粮食品种结构缺陷和国内外粮价倒挂双重影响的结果”,任正晓说,一方面,品种结构缺陷导致大豆必须依靠进口,另一方面,近几年来国际市场粮价持续下行,而国产粮食的生产成本高和政策性收储托市,国内的粮价已成为全球的高地,国内外粮食价差巨大,导致进口量与产量、库存量“三高并存”的现象。
既然国内外粮价存在高价差,可否以进口解决“吃饭问题”?对此,任正晓表示,“这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除“三高”缠身,产业链下游的加工企业利润下跌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的数据显示,2014年下半年以来,玉米深加工企业亏损严重。虽然随着2015年下半年玉米价格大跌和相关补贴政策的出台,淀粉加工企业开工率明显回升,但淀粉加工业主营业务收入与利润总额均呈负增长,尚未挽回行业亏损局面。
此外,粮食价格还存在产区与销区、原粮与成品粮价格倒挂的问题。浙江是粮食主销区,一位当地粮食加工厂负责人告诉记者,“我们作为地方企业,但却没有足够的本地原粮可用来加工,原因是大多数农民与国有粮食收储公司签合同生产储备粮,而我们要满足加工需求,只能从外地购买或拍卖储备粮,我们经营成本变高了”。
- 官方:陈化粮不等于“毒害粮” 防重金属超标粮入
- 粮食局局长:用进口粮解决吃饭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 国家粮食局:加大玉米收购的信贷支持
- 粮食局:中国粮食产需依然处于紧平衡状态
- 国家粮食局回应“进口大增”:坚持基本自给
- 习近平考察小岗村 强调要保证农产品安全
- 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比上周五下降1.54个点
- 农业部:将农业“三项补贴”合并为农业支持保护补
- 从海南首个互联网农业小镇看中国农业“新网事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