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央行本月以来的第12次7天逆回购操作,结合日前央行同期进行的MLF操作(中期借贷便利),市场的资金面依然维持在平稳和适度宽松的局面。业内人士分析,随着央行将“少量逆回购+MLF”作为目前操作的主体思路,近期降准的可能性已经渐行渐远。
频出招对冲流动性
央行昨天发布的公告显示,4月19日,央行继续在公开市场以利率招标的方式开展了900亿元的7天逆回购。这一金额,较前几次的300亿、350亿有明显增长。
记者查阅央行近期逆回购数据发现,从4月1日开始,央行已在公开市场展开了12次逆回购操作,利率均为2.25%,总投放金额达5700亿元。
与此同时,央行也祭出了另一货币政策工具——MLF。18日晚间,央行通过微博公布,已对18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1625亿元,其中3个月835亿元、6个月790亿元,利率与上期持平,分别为2.75%、2.85%。就在不久前的本月13日,央行就曾对17家金融机构开展MLF操作共2855亿元,两次“放水”合计4480亿元。而在刚过去的3月,央行并未开展MLF操作。
这是否代表央行在货币宽松?答案是否定的。从逆回购来看,4月逆回购到期的金额达6200亿,其中19日当天便有600亿逆回购到期,这显示央行频繁的逆回购主要目的是为对冲流动性缺口。而MLF操作,其主要目的也是为平抑MLF到期的影响。数据显示,4月中旬有5510亿元MLF到期,其中包括19日的3280亿元3个月MLF到期、21日的1175亿元3个月MLF到期和1055亿元的6个月MLF到期。另一方面,4月是季度首月,因上季度企业所得税汇算清收,当月财政存款将形成流动性回笼。民生证券宏观组李奇霖认为,财政存款上缴的资金约3000亿至4000亿,因而央行MLF操作也是意在对冲流动性供给收缩,防止因流动性缺口导致资金利率可能出现的大幅波动。
短期内“降准”概率低
近段时间来,人民币汇率逐渐趋稳,资本外流压力有所减轻,新增外汇占款的下滑势头也开始放缓,不少分析人士判断,央行货币政策的宽松力度也可能相应调整。随着近期央行频繁出手逆回购和MLF操作,分析人士普遍认为,近期降准的可能性已经不大。
“降准信号意义太强,目前宽信用的格局已明显形成,金融市场高杠杆没下降,货币政策的意图仅仅是对冲性质。”李奇霖表示,央行政策的核心焦点仍是短端利率。货币政策宽松与否,其核心看的是“利率”,而非“量”,考虑到经济企稳,再加上目前金融部门降杠杆的政策意图,主动引导短端利率下降,刺激更高金融杠杆形成的概率不高。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认为,央行目前可使用的货币政策工具很多。4月MLF到期量大,但央行没有选择降准,传闻中的询价下调在实际操作中也没有进行,这意味着货币政策从“稳健偏宽松”向“稳健”微调,体现了“区间调控”的思维。
“当前市场资金紧缺主要源自货币市场高杠杆,实际上市场并不缺钱。”著名经济学家宋清辉表示。短期来看,央行以逆回购和MLF维稳资金面,效果基本等同于降准,因此降准可能性不大。他预计,鉴于CPI有所抬头和一线城市房价上涨较快,短期内央行还将会继续通过公开市场以及MLF等工具投放资金,延续“MLF+逆回购”的操作思路,藉以维持资金面的平稳,在流动性调控总体上将较为谨慎,注重松紧适度。
- 统计局局长点评一季度数据:今年经济形势开局良好
- 事业单位和企业养老金等幅上涨 待遇差距仍存在
- 外资首季流向异动:赶集西部和高技术服务业
- 十多省份出台供给侧改革落实方案 多地明确去库存
- 供给侧改革初显成效 托举一季度经济实现四稳
- 一季度经济开局良好 专家称4月底前或再次降准
- 十多省出台方案落实供给侧改革 去库存降成本是重
- 专家认为经济下行压力仍较大
- 财政部:今年三公经费财政拨款预算63.1亿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