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然,中国正处于经济增速换挡、结构调整阵痛、新旧动能转换的新常态,但也正通过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等创新方式破解这些难题。在此过程中,及时评估风险有助于防范问题发生,但刻意夸大问题则是在人为制造紧张,不仅于中国无益,也于世界无益。
从赤字水平上看,2016年中国财政赤字安排2.18万亿元人民币,赤字率为3%,尽管高于2015年的2.3%,但这是因为适当增加了必要的财政支出和政府投资,同时推进了减税降费的改革举措。这些举措将在中长期激发市场活力和社会创造力。
从投资上看,中国经济中的投资占比尽管高于某些发达国家,但也未必如标普所说,投资占比只有稳定在30%至35%经济才可持续。中国财政部经评估后认为,中国投资占比在40%以上,是由中国经济发展所处阶段决定的,中国仍需保持一定规模的投资。而且从长期来看,中国投资占比呈下降趋势,投资结构也在不断优化,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力,经济再平衡正稳步推进。
更重要的是,入春以来,中国经济潜力大、韧性强的优势正在显现。最新数据显示,2016年3月,中国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PMI)回升至荣枯线以上。加上近期上市公司年报反映出不少行业和企业利润增加、趋势向好,说明中国经济在去产能、去库存的同时,新的增长动力正在填补空位。
古语有云:“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中国经济运行总体平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并没有改变。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一直在稳步上升,标普从“BBB”提高到“AA-”,穆迪从“Baa1”提高到“Aa3”,目前均为其评级体系的第四高等级。即使是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在世界主要经济体经历最困难的时期,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也在上升。
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大贸易国,中国一直是全球最重要的增长引擎和稳定力量。即使在全球经济整体复苏疲弱乏力的背景下,2015年中国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仍超过25%。面对西方评级机构下调展望,中国当以平常心视之,有底气、有定力做好自己的事,用改革的动力激发增长的潜力和活力,用发展的、全面的眼光看待当前的内外部挑战,用中国经济的“双中高”(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为世界贡献更多正能量。
- 经济日报:农业结构调整能否一调到位
- 我国经济困难被高估 应对风险能力被低估
- 央行:2015年第四季度全国支付体系运行平稳
- 经济回暖存分歧:向好信号增多 企稳仍需弹药
- 马骏:中国经济已显复苏迹象 评级机构过于悲观
- 新华社:中国淡定面对主权信用评级展望下调
- 领军企业家驳看空中国经济论调:非拖累,是带动
- 英媒称中国财报季折射双轨经济:增长来自新兴行业
- 科技部:国家自创区经济依然保持两位数增长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