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心作坊曝光始末
3月15日,央视“3·15晚会”曝光了在线外卖订餐平台“饿了么”存在黑作坊。晚间8点,北京食药监局查处了通州“饿了么”五店合一食品加工点。
15日晚10点,“饿了么”在官方微信上发表《饿了么致亲爱的消费者》作为对此次事件的回应,表示自己会及时查处违规餐厅,诚恳接受监督。
戏剧化的是,在3月10日,“饿了么”为证明自己是个能让人放心合格的企业,在其官网上发布了《“饿了么”天天3·15,下线违规餐厅25761家,让你吃得更放心》一文。谁曾想到,这个特意为“3·15晚会”做准备的企业却第一个被曝光。
3月16日,上海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称,对今年“3·15”期间“饿了么”外卖平台被央视曝光涉嫌违反食安法的行为,约谈其公司主要负责人并正式立案调查。
3月17日“饿了么”官方表示,将吸取“3·15”曝光事件的教训,在下阶段采取包括开放监督热线、建立第三方监管、企业内审核人员弄虚作假一经发现一律开除的多项措施。
根据“法治周末谷尼舆情监测中心”微信大数据平台“新微邦”数据显示,至3月18日,有关该话题的微信分析阅读量高逾331万。在众多微信号中,“饿了么”“钱江晚报”“央视财经”“上海发布”等账号发布的相关文章的阅读量最高。
“饿了么”文章《饿了么致亲爱的消费者》、“钱江晚报”文章《全是坑!看完3·15晚会,外卖不敢点,淘宝不敢买,牙突然不好了,浙江人的厨房也遭殃了!》、“央视财经”文章《3·15晚会第一枪:“饿了么”惊现黑心作坊,看完你还会饿么》等阅读量逾十万,其中“饿了么”文章点赞数逾5千,高居榜首。
新媒体舆情数据平台“新微邦”数据显示,在主流媒体中,对该事件关注度较高的是中国经济网、网易、搜狐网等媒体,3月17日,相关关注度达到高峰。
媒体观点倾向性分析
《人民日报》、央广网报道认为网络订餐平台要加强自律意识:对于各个网络订餐平台来说,应该有更多自律意识。不管是坚守严格的审查底线,还是以即时视频监督等方式增加透明度,网络平台方有很多工作可以去做——眼里不能只是圈更大的地、做更大的份额。没有品质与口碑保障,丢失市场与份额是“分分钟”的事儿。
《北京商报》报道称饿了么“问题餐厅”更名死灰复燃。一些问题餐饮商家下线后,又换了另一个“马甲”卷土重来。报道指出,引导商家伪造证件、默许无照经营等问题并非饿了么独有,而是在外卖O2O普遍存在。对于饿了么问题餐厅被曝光,百度外卖、美团外卖不约而同地缄口不言。
界面新闻报道认为黑作坊屡禁不止,系统不严密是根源。这次曝光,其实是外卖订餐行业过度竞争、缺乏监管的一次集中体现。显露出外卖O2O长期处于补贴的“非盈利”状态后,饿了么作为一家融到F轮的“行业老大”急于求成的心态,背后也有更深层的管理运营漏洞。
《钱江晚报》引用有关工作人员的观点指出“饿了么”食品安全监管问题被点名曝光,暴露出公司在资质审核和管理环节存在着无法回避的问题。网络平台的管理人员有职责,定期对上线的商家进行监管。但这些职责应该都没有履行到位,既给食品安全,也给平台自己埋下了隐患。
网友观点分析
认为其他外卖平台也应加大检查力度,占29%。
网友“xy_苗”:我们学校外面的小商贩,今天看在饿了么找不到了,可是美团外卖上面还有。是不是都应该整治一下?
认为饿了么的确存在较大漏洞,占25%。
网友“釒樢”:作为曾经的合作商家,饿了么的很多店铺是无法在百度和美团上架的,你们也别冤枉另外两家了。饿了么确实是不需要营业执照,一些外卖作坊就是在自己家,百度和美团的店铺都是有卫生许可。
认为O2O行业注重盈利而非质量,占24%。
网友“plant”:他们的世界里恐怕只有‘订单量’,没看到他们讨论如何控制外卖质量,甚至整个O2O行业都存在纵容各种不合格的商家入驻,只因为能带来交易量。
认为监管应更注重平时,占20%。
网友“拒绝再玩么么哒”:平时监管部门都不办公的吗?不抽查吗?非得要等“3·15”的时候,才能像炫功劳一样的给曝光出来吗?希望平时就可以加强监管,让百姓少受毒害才对。
其他,2%。
网友“消失的阿司匹林”:在餐饮方面接触过的估计都知道,厨师手指粘汤汁再正常不过了,在学校食堂,在单位食堂,打饭的大妈手指粘汤汁太多了,不照样都吃了。
舆情点评
近年,网络O2O订餐越来越被人们接纳和使用,但这块市场经过几年的火爆,当前似乎已呈现出泥沙俱下之景象:外卖合作商家良莠不齐、食品卫生安全问题屡见不鲜。
而每年的3月15日,对于很多企业来说,都是一个特殊的时刻。一方面要从产品和服务质量上努力维护企业自身的良好形象;另一方面,企业公关人员也总是小心翼翼,奔走在危机应对的第一线。
从此次“饿了么”被曝光后的反应来看,其危机应对表现尚可。事件发生5小时内,官方即给出了正式回应。在回应中,“饿了么”积极认错,态度诚恳,并明确表明后续的整治决心。这一及时举措一定程度上挽救了公司品牌形象,避免了相关负面舆情的进一步激化。
实际上,此次网络订餐平台乱象被曝光,不只是针对“饿了么”,整个行业都应该警钟长鸣。相关企业应该要强化线上、线下渠道管理,加强对合作商家的资质审查,对“黑作坊”实现零容忍,从选餐、订餐、送餐等各个方面规范平台建设,还广大消费者一个干净、安全、放心用餐环境。
不过,对于如何整治这种黑作坊现象、应当采取何种有效措施来保证消费者饮食安全等问题,“饿了么”给出的回应却显得有些延迟——两天之后,“饿了么”才给出相应承诺和整治措施。正是这两天,成了诸多媒体和网友对其“口诛笔伐”的快速发酵期。这表明,“饿了么”还是缺乏完善的舆情危机预警机制。
由此看来,“饿了么”应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定期监测网上舆论,加强负面舆情预警,并及时做好危机应对。
- 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总经理皮林涉嫌严重违纪被调查
- 监督管理局今天上午通永辉超市等三超市检出不合格
- 华润超市多门店涉水果产地官司 进口多为国产贴标
- 饿了么被曝“黑作坊” 网民望加强行业监管
- 小站教育疑涉嫌欺诈:保分标准模糊 被疑不具备教
- 晨光文具:渠道优势助业绩增长 品类创新顺应消费
- 湘鄂情:一场惊世败局之路
- 领峰贵金属:港企应多做慈善事业履行企业责任
- 利安达业务被禁 监管层严惩审计机构违规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