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400-096-0053

三胜咨询 - 中国领先的投资咨询机构

·了解三胜的实力 ·丰富成功案例

三胜观察 | 名家观点 | 项目中心 | 产业政策 | 展会峰会 | 市场策略 | 理财消费 | 创业投资 | 三胜文库

企业排名 | 案例分析 | 军事视界 | 房产观澜 | 科技前沿 | 汽车沙龙 | 社会娱乐 | 健康养生 | 图片聚焦

揭秘带有金融属性的叶问3:票房必须“爆炸”

金融投资  2016-3-17 9:25:02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核心提示:《叶问3》是继《美人鱼》之后又一部非常棒的国产影片,这是我们最初非常看好的。”近日,《叶问3》一家联合发行方的高管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叶问3》是继《美人鱼》之后又一部非常棒的国产影片,这是我们最初非常看好的。”近日,《叶问3》一家联合发行方的高管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

  当日,该高管疲于应对“幽灵场”风波,但除了发声明谴责对《叶问3》的抹黑攻击,并对于广电总局的排查表示支持配合外,别无他计。

  本报记者了解到,该发行方直接与上海合禾影视投资有限公司(下称“合禾影视”)签署协议,支付1.17亿元,获得联合保底部分发行权益。

  对于风口浪尖上的上海快鹿投资集团董事局主席施建祥,该高管表示没接触过。

  对如今尴尬的境地,该高管并未给予评论,只是表示,“好的导演、好的IP、好的演员,本该就会有不错的票房。”

  “雄心”首先来自《叶问3》的IP光环。

  “在前两部票房与口碑累积不错的基础上,再加之强大阵容,内地上映的时间点也不错,《美人鱼》之后正好缺少一部大片——天时、地利、人和,即便以最常态化的宣发,《叶问3》的票房也不会差,达到8亿元不是问题。遗憾的是,该项目的背后操盘手或许急于创造新的神话,用力过猛,适得其反。”资深电影人王璐认为。

  投资方用力过猛?

  《叶问3》的操盘手为何如此“用力”,还得从源头《叶问》说起。

  《叶问3》是由东方电影制作有限公司(下称“东方电影”)、天马电影出品(香港)有限公司等8家公司联合出品,值得注意的是,东方电影参与了《叶问》前两部的制作。

  东方电影为长和国际实业有限公司(00009.HK)旗下电影业务之品牌,前身为东方电影娱乐有限公司,为香港老牌电影公司,其1992年的《家有囍事》,当年创下过4800万港元票房纪录。

  如果按照公开信息总投资为1亿计算的话,即便当年为同档期的票房黑马,收入上亿,《叶问》也没有给投资方带来盈利(如果收回成本,票房至少要达3亿)。但高质量制作的《叶问》不仅让甄子丹跻身功夫巨星之列,也树立了口碑。于是,东方电影趁热打铁在2010年推出《叶问2》。

  作为前两部的制片人,安女士向本报记者表示,“当年黄百鸣邀请我参与《叶问3》的制片工作,但我认为时机不成熟。”

  不成熟的原因之一,是《叶问》的成功引发关于咏春派大师叶问的“IP”拍摄热,“我很怕把叶问这个品牌做坏,也怕观众有审美疲劳,一直就认为应该再等等,所以黄先生可能认为我没兴趣,自己就做了。”安总表示。

  不过,诸多“叶问”题材的影片中,除了《一代宗师》里的梁朝伟外,其他“叶问”都难与甄子丹的“叶问”相提并论,这也是投资方坚信《叶问3》能够成功的重要原因。2015年,关于《叶问3》正式开拍的消息开始频繁见报。

  完成影视产业的布局?

  但2015年的电影市场“环境剧变”,一是各方争抢“IP”,并力图将IP价值最大化;二是经济下行压力下,影视产业成为部分转型升级的大型集团投资的“热土”。

  数据显示,2015年30部IP类电影贡献票房约80亿,大量IP改编游戏继续着前几年吸金的辉煌战绩,原创内容价值愈加凸显,这也催生了更多并购市场的资本运作。

  2015年,中国市场共产生IP相关收购42起。其中,披露收购金额案例数39起,合计产生并购金额209.59亿元;被并购企业行业涵盖影视、动漫、游戏、小说、艺人等多个领域,平均单起并购金额为5.37亿元。

  在诸多成功案例后,甄子丹版的《叶问3》如何才能实现价值的最大化?

  “无论中国电影票房高达几百亿,还是中国电影进入10亿票房时代,都并未改变投资电影的高风险,毕竟最终盈利的比例并没有太大改变,依旧在5%到10%之间。如果要让IP价值最大化,首先是融资低成本,股权与债权方式是近两年文化类项目试图尝试的。”某大型综合性基金合伙人徐慧表示。

  这一点,《叶问3》玩得淋漓尽致。

  细看该项目的出品方,除了制作身份更为突出的东方电影与黄百鸣的天马影视(01326.HK)外,《叶问》前两部的大多数投资者都已出局,记者所了解到的情况是,合禾影视为《叶问3》的最大投资方。

  “《叶问3》要想取得成功,超强演职人员的成本就不低,再加之3D效果,投资至少8000万甚至上亿。”王璐以目前市场价给本报记者算了一笔账。

  如此高的投资,意味着票房以及成本回收压力不小。这样大的投资在影视圈的一般玩法,是以一两家影响力较大的制作公司(或制片人)为核心,然后联合发行能力与院线较强的公司组成“强强结合”的团队,共同承担影片质量以及宣发的风险。

  当然,创新时代不排除黑马的出现。

  据全国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合禾影视2010年注册成立,合禾影视控股股东曾为上海金融文化联合会股份有限公司,后者的股东为快鹿投资和上海东虹桥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本报记者根据公开资料梳理发现,2014年三四月间,就有财富顾问宣传出售名为“上海合禾影视投资有限公司文化产业基金”的产品,基金类型属于有限合伙制私募基金,以股权或债权的方式向合禾影视发放人民币1.5亿元投融资额,用于投资拍摄电影《叶问3》项目。

  该基金的风控措施中提到,有电视剧及电影收入作为还款保证。合禾影视参与投拍的72集电视连续剧《精忠岳飞》已拍摄完成进入播放阶段,目前进入电视台接洽购买版权的过程中,后续资金回笼较快且稳定,批量化的资金回笼完全能覆盖本次融资额1.5亿元。

  而基金到期若出现偿付违约风险,则由东虹桥担保公司以现金代偿的方式确保投资款的本息收益。回购担保函的出具方为上海快鹿投资。

  影片制作的费用通过股权众筹完成后,2015年3月,《叶问3》开拍。

  不过,《叶问3》开拍几个月后有着更多“创新”。一是关于《叶问3》电影收益权转让产品在借贷平台出现,产品投向为大银幕(北京)电影发行控股有限公司(下称“大银幕”),主要用于受让影片《叶问3》的发行放映专有权收益权,期满之后,再由大银幕方面对该收益权进行回购和溢价分配。产品规模是2亿元,每份5万元,共4000份。

  有圈内人士表示,大银幕前身为LANTEAM发行团队,曾发行《爱神》、《风云2》、《战国》、《金陵十三钗》等多部影片。

  “上海快鹿投资集团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收购LANTEAM,背后的原因可以理解,主要是发行业务开始成为传媒公司收益的重要部分。常规的分配比例中,发行业务一般为票房的10%左右,但《西游降魔篇》的保底发行让华谊兄弟赚到近2亿的税前利润。”王璐认为。

  至此,快鹿投资集团通过投资制作与发行两大公司,开始进军“影视圈”。

  “在2014年,一些非影视传媒类的上市公司收购的多是第二梯队的影视传媒公司;第一梯队的影视传媒文化上市公司也在围绕内容产业,展开全产业链条的收购并购,比如华谊兄弟、光线传媒(19.130,0.00,0.00%)。2009年,华谊兄弟上市之初参控股公司数量为6家,如今这一数字已经达到100家左右。”徐慧表示。

  为了“IP”价值最大化的疯狂?

  但《叶问3》从制作到发行与传统的项目完全不同,最重要的一点是,制作费用与发行费用和主要投资全部通过众筹的融资方式完成,即便两家公司通过回购和溢价分配,这也意味着主投资方最终的项目收益是有限的。

  王璐给本报记者按照传统影视项目的玩法算了这样一笔账,如果《叶问3》总投资为2亿,主投资方真金白银拿出6000万,占30%的投资比例。若总票房能够达到10亿元,按照43%与57%的票房分配比例,投资方总收益为4.3亿左右,刨除成本后的税前利润为2.3亿,主投资方按比例可分到6900万。

  如果2亿制作费用与2亿宣发费用全部通过众筹方式完成的话,所谓投资方的“收益”可能就是获得一定的“佣金提成”,或者说通过溢价获得收益。

  但《叶问3》的雄心显然不止于此。

  《叶问3》上映前夕,2月23日,十方控股(01831.HK)以约1.1亿元人民币从合禾影视收购《叶问3》内地55%票房收益权;24日,十方控股主要股东施建祥场内增持公司好仓785万股。同日,快鹿全资子公司上海业祥投资管理有限公司控股神开股份(002278.SZ)出资4900万元,认购上海规高投资管理有限合伙企业份额,投资标的为《叶问3》票房收益权投资基金。

  如果《叶问3》的票房为10亿,按照43%的票房分账比例以及55%的票房收益权,去除1.1亿的收购本金,十方控股最终获益约1.365亿元;倘若票房达到20亿,收入可能就是3亿左右,按照一般影视上市公司20倍市盈率,以及接下来的影视投资项目,十方控股市值可直冲60亿。

  施建祥本人与其他股东以及操盘手,在两大上市公司中同样可获得收益。

  这显然会推动《叶问3》的价值最大化。但要实现这一点,票房必须“爆炸”。

  捅破中国电影产业的“毒瘤”

  “一般商业影片的头两周最为重要,第一周更为关键。如果宣发做得好、质量还说得过去,一般第一周的票房会占到票房收入的30%到50%,如果影片本身口碑又好,票房火爆会持续到下两周甚至更久。”王璐解释道。

  带有金融属性的《叶问3》最终还是要回归电影的基本规律。

  遗憾的是,头一周的热闹还未过,就在《叶问3》喊出要冲击30亿票房时,关于其“幽灵场”的报道层出不穷。当然,最终结论尚需等待主管部门的调查结果。

  但《叶问3》此次引爆“幽灵场”问题,在业内还是引发了一片叫好。

  “因为危害太大了。”王璐说。

  所谓电影“幽灵场”指午夜时分的院线场次,且场场爆满。

  从《港囧》到《捉妖记》,多部创纪录大片都曾面临同样的质疑。

  至于“幽灵场”的票房究竟有多少,本报记者去年末曾专门请教过主管部门的主要负责人。该负责人表示,并没有进行过统计,但对中国电影产业链上的“毒瘤”现象(偷漏瞒报电影票房、票房“注水”现象)进行过摸底,“偷瞒报票房”占比不及总票房的10%,“包括‘幽灵场’所创造出的票房应该也不会超过这个比例的,但这些‘毒瘤’对电影产业发展的危害是极大的。”

  去年9月,有消息称,广电总局将从三方面着手,严厉整治票房造假。今年1月中旬,相关部门联合在全国开展百日整顿电影市场活动,重点打击虚报票房等恶劣现象。

  文化众筹集资大爆发

  过犹不及。风波掀起了二级市场的巨大波动,随之《叶问3》第二周排片率下降。

  现在的问题是,下一个《叶问3》还会出现吗?

  答案是会有,因为文化产业的投资热还会继续,相关部门的监管与法律政策还未完善,在这场投资风暴中,各有各的目的,各有各的玩法,不排除“创新者”或是“贪婪者”。

  有分析认为,虽然文化类众筹去年只有10亿左右,但今年将是文化类众筹大爆发的一年,总募集资金规模可能冲击上百亿。

  “目前电影众筹主要以奖励众筹为主,小额度的投资、实物的奖励回报投资风险较低,同时股权众筹模式抗风险能力很强,对于电影行业,股权众筹相当于‘圈内众筹’,这样投资人群都是熟人、圈里人,使其融资更加容易,同时内行人对项目的把握更加精准,这又进一步降低了投资风险。”中国文化金融50人论坛副秘书长刘德良告诉本报记者。

  “核心问题是,无论多少亿,最终是对电影产品本身要尊重,即便你不是真的热爱电影,但也要对这个刚刚兴起的产业富有责任心。”王璐认为。

 

 

返回网站首页>>

责任编辑:Syangtingting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

中国演艺产业现状与供需平衡分析

全国演出市场总体情况(1)演出场次2013年国内音乐类演出总场次1.65万场,票房总收入达43.06亿,占演出...[详细]

中国不锈钢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分析

我国不锈钢行业市场规模我国目前的不锈钢生产能力和规模远不能满足当前和未来的消费需求,而我国不锈钢行业有极好的市...[详细]

中国婴儿奶粉行业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2015年10月26日至29日,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于北京召开,会上提出了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完善人口发展战...[详细]

园林绿化行业结构分散 探析未来发展四

城市绿化的建设过程、功能要求和经营目的,与林业有所不同,但都是生产建设的组成部分,一个是以取材为主,一个是以环...[详细]

内蒙古和山西地区LPG行业市场供需现

内蒙古LPG1.1市场现状内蒙古具有自身特色的石油和化工产业格局初步形成。在石化产业构成中,煤化工在全国已占有...[详细]

中国陶瓷行业竞争激烈 艺术陶瓷成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提高,收藏观赏性艺术陶瓷市场日益红火,并由此推动了国内艺术陶瓷制作的产业化进程。一、国内陶瓷...[详细]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096-0053(7*24小时) 客户服务专线:0755-25151558 83970506 82202306 82209009 83970558 传真:0755-28749841

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0755-25151558 市场调研、营销策划:0755-82202306 IPO咨询专线:0755-82209009 客服邮箱:server@china1baogao.com

在线咨询QQ:1559444945 951110560 媒体合作、广告合作:0755-83970586 网站合作QQ:307333508 招聘邮箱:hr@china1baogao.com

Copyright © 2004-2016 www.China1baog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130264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