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现在还并未有“马拉松经济”的专业化解释,但梳理“马拉松经济”形成的来龙去脉,我们会发现在这条经济线上,早已不是最原始的因参与赛事而带来的赞助、鞋服生产等基础的经济效益,它还包括由此而延伸出的涉及贸易、餐饮以及旅游等诸多行业。
尽管最开始,马拉松赛事的诞生并非是作为普通群众的娱乐项目,但鉴于其操作简单和参与门槛相对较低,逐渐成为经济新常态下,越来越关注自身健康的中国中产阶层首要选择的运动项目。
“马拉松热”的兴起
马拉松在中国的历史要追溯至1981年举办的,现已更名为北京马拉松的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北马)。尽管相比于国外而言,国内的马拉松历史并不算短,但在国人参与度上,却同样并不高。根据公开数据显示,1981年参加北马的仅有86人,这之后虽然参与人数有所上升,但1998年时仍只有752人参与,直到新世纪后人数才突增至万人以上规模。
这一趋势也可从广州马拉松(广马)的发展态势中窥出一些端倪。创办于2012年的广马,最初参赛人数即达到2万人,并随后发展至2015年的3万人,这其中还有近万人由于名额已满未报上名。
“2014年是国内"马拉松热"兴起的一年,兴起原因主要是当时国内经济进入新常态的转型期,使得一大部分人有时间参与运动,关心自身健康,通过电视、媒体的宣传,马拉松成为了一种时尚,从而被很多人接受。这些人中又以有资金、有时间的中产阶层为主。”何文义说。
何文义表示,新一批中产阶层从小接受的教育中并无多少体育运动,因此所具有体育爱好的人也相对较少,“这时候马拉松的出现,以其相对简单,准入门槛低而成为国人的热爱不是没有道理的”。
自2014年才开始训练,并因此爱上这项运动的罗先生对此亦很认可。他认为,从自己作为一个跑马者的角度来说,如果仅考虑跑马拉松所需要的装备,一身行头仅需要两千元左右。
“当然这个不是指总是去外地跑马,那样的话交通以及住宿成本很大。”罗先生说,“我参加马拉松也是2014年大概是马拉松热潮兴起的时候。身边一些朋友跑步,觉得这是很有挑战的事情。我觉得可以去试试,成功了是倍有面子的事情。”
“马拉松经济”背后的逻辑“我去年参加了六七场(马拉松)。我是说全程。”上文中的罗先生说,“厦门、无锡、金山岭长城马拉松、秦皇岛、北京和长城马拉松。”
正是因为国内不断掀起高潮的“马拉松热”,渐渐撬动了这项运动背后的经济效应。而这背后的逻辑,除去传统的商业模式,例如赞助、奖金、运动装备等,由参与人数的增加而带来的其余附加值,如给马拉松举办城市的餐饮、住宿、旅游等都成为各地经济增长不可忽略的动力。
正是在这些直接经济效益的驱动下,全国多个城市都筹办了自己的马拉松赛事。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到,2011年全国马拉松赛事仅有22场,但此后的2012年便开始快速发展,一年增加11场至33场,2013年达到39场,诞生“马拉松热”的2014年则较前一年增加了12场至51场,其中更有38场比赛规模达到万人以上,全年参加比赛的人次超过90万,较上年增长15万人次,创下历史新高。
到了2015年,根据公开数据显示,仅在中国田径协会注册备案的马拉松及相关运动赛事就达到了134场,比2014年增加了83场,倘若加上没有备案的赛事,全年的马拉松赛更达到了300场左右。
由此可见,传统的马拉松赛事,已从最初的竞技及健身,逐渐转变为以“经济效益”与“运动健身”为双重目的。与此同时,2014年国务院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下称《发展意见》),更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体育由此成为中国社会转型、经济转轨以及百姓生活方式转变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发展意见》中强调,“到2025年,争取令体育产业总规模超过5万亿元,将推动体育产业成为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力量”,其将推进中国体育产业的发展,拥有广泛群众基础的跑步,则顺理成章地担任起排头兵角色。
“从某种意义来说,通过马拉松赛事来拉动当地经济发展,是有利无害的方式。首先它没有环境污染,再一个能推动整座城市的第三产业,输出当地文化,增加城市软实力,这对于政府官员来说是很愿意去做的。但与此同时不可忽略的是,这也考验了当地政府的城市管理能力和现代化能力。”一位不愿具名的体育界人士说。
- 地方两会季:多地首次设置 经济增长目标区间
- 从达沃斯论坛看天下大势 中国经济转型受关注
- 多数省份去年GDP增速达标 金融业对京沪粤贡献
- 第三批自贸区或将近期落地:内陆与一带一路省份胜
- 上海自贸区将推动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先行先试
- 人民日报:经济并非转型能力不足而是意志还不够
- 跨国公司裁员潮持续 折射全球市场寒气逼人
- 李克强:用新动能创造就业 改传统动能激活要素资
- 去年北京GDP同比增长6.9% 工业与消费增长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