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几乎每年的审计报告都着重对科研经费存在的冒名领取、借壳套现、虚开发票等问题进行披露。但是,这些问题依然存在,且不少问题已成为业内的潜规则,短期内难以撼动,除非有着更高层面的制度设计。
以往在财力不够充足的条件下,对高校、科研机构来说,科研经费不足是个很大的问题。当政府逐年增加科研投入的时候,科研经费的去向与监管就成了挑战。从近年来曝光的一些科研腐败案例来看,高校是科研腐败的最典型区域,比如,2014年教育部通报4起典型案件,5名大学老师骗取科研经费1600多万。
科研经费的申请是多头管理、九龙治水,这导致科研经费难以监管。而且,不少科研项目的审批是一人拍板,受个人好恶影响,科研项目的事前预评估工作不充分,难以保证立项后的效果。对科研过程的监管也难以保证,尤其是一些社科类研究项目,定量分析较少,偏重定性分析,很多是纸上谈兵,从提交论文的结果来看,谈不上进行了什么科研。严谨而扎实的社科类研究可被用作政策决策的基础,但可惜的是,不少“研究”是为了研究而研究,申请到经费,开开形而上的研讨会,把这笔钱花出去,然后提交论文即可。
未来,对于科研项目的立项,从开始就需要科学的评估与审批,事后再对科研结果进行效果评估。这不仅仅是几个部门的事情,也不仅仅需要事后审计,而是应该被放在立法的高度去对待。在很多国家,都有相关法律来保障经费的使用。
一些科研项目的经费大部分淹没在了诸种“报销”中。这样的做法是大家心照不宣的潜规则。高校老师的基本工资普遍较低,其中一些老师的收入并不是主要靠基本工资,讲课费与课题研究收入是一个很重要的部分。课题经费供养着现有的团队或是临时组成的团队。显然,现有的报销制度需要改变,这得借助于事业单位改革的东风。这项重要的改革已经展开帷幕。高校老师、科研人员的基本工资应该被适当提高,而从事课题付出劳动所得的合理报酬应该尽可能地被透明化。课题研究、科研项目的成功不能只靠研究者的自我奉献精神,还应该在账面上透明地给予他们合理的事务费。
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率亟需提高,应该在预算制度上下功夫。现实中,一些研究机构也存在着与政府机构类似的情况,到预算年度结束时,钱没花完,于是拼命地找名头开会,否则下一年度再也要不到这么多钱了,开会出差可能是最简单的“花”钱方式了。
在构建创新型社会的大氛围之下,科研经费投入的效率如能提高,将有利于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促成更多的创新。
- 体育人群家庭月收入达10699元 28%为管理
- 国家体育总局 下大功夫防止足球腐败
- 结构性用工荒波及西部地区 显西部职业教育短板
- 国新办8日就体育产业发展意见落实情况举行发布会
- 人民币将纳入SDR首日 离岸人民币曾一度重挫2
- 中央高校预算拨款制度改革开始 抑制盲目扩招
- 文化部部长称将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 青岛日报社党委原副书记王海涛涉嫌受贿罪被逮捕
- 2014年全国企业科研投入1万亿元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