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啤酒企业回应强调,此举是出于“聚焦主业的原则”。其言外之意,就是将继续聚焦啤酒主业。
而有广东啤酒行业专家表示,受宏观经济、产能等多因素影响,目前国内啤酒业回暖或将推迟至后年。
啤酒业仍陷寒冬泥潭
种种迹象显示,啤酒业尚未走出寒冬。首先,从国家统计数据即可见一斑。继今年上半年国内啤酒市场录得6.2%的下滑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最新数据也显示,2015年1-10月中国啤酒产量为4197万千升,同比下降5.73%,在白酒、红酒、啤酒三大酒种中下滑幅度最大。
其次,产业层面的信息也显示行业发展仍欠“火候”。继10月16日,日本最大酒企三得利宣布拟退出与青岛啤酒的合资经营业务后,在华控股重庆啤酒的全球第四大啤酒企业嘉士伯发布的季报也十分“难看”,今年三季度嘉士伯净亏高达约41亿人民币。
此外,在营销投入方面,也出现了大幅缩水。在刚刚结束的央视黄金资源招投标会议上,啤酒方面中标的企业仅有燕京啤酒和青岛啤酒,总额为1.4239亿元,而在2015年,啤酒中标总额为5.8727亿元。
进口啤酒渗透是主因?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在华啤酒企业的增长困局?
有分析就认为,进口啤酒的渗透,是导致国产啤酒市场缩水的重要因素。根据海关数据显示,2014年进口啤酒总量为34.800万千升,较前一年增长60%。2015年,60%的进口增速极可能被再次刷新。
海关总署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15年前十月,中国进口啤酒47.313万千升,同比增加62.9%。其中,2015进口啤酒排名前三的国家分别是:德国、荷兰、韩国。德国啤酒1——10月进口量20.8万千升,荷兰则为10万千升。
不过,广东省酒协啤酒分会会长周茂辉昨日表示,进口渗透并非主因。相对于国内的产量,进口占比非常小,影响也有限。
据介绍,国内啤酒市场产能严重过剩外加经济大环境不景气是导致啤酒业迟迟未能走出寒冬的关键因素。据微酒有关数据显示,目前我国人均啤酒消费量达到34.2升/年,已经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3升/年。
广东啤酒业或2017年回暖
业内人士表示,为了应对行业寒冬,目前国内啤酒领军企业都在积极转型升级,以迎合互联网+和年轻消费者。
众所周知,电商是进口啤酒的主要战场之一,“双十一”也是众商家必夺之地。今年国产啤酒继续“领跑行业”,完胜进口啤酒品牌。
另外,以青岛啤酒为例,为了适应消费者消费习惯的变化,其已在啤酒行业推出了首个O2O新神器——“青啤快购”APP。而按照今年7月24日珠江啤酒披露的非公开发行股票募集资金的使用计划,珠江啤酒更是将从募集资金中拿出3亿元探索O2O销售渠道建设及推广项目。
“以广东市场为例,整个啤酒市场也有所下滑,但幅度小于全国其他地方。我们预计广东市场或也要到2017年回暖。”周茂辉如是说。
- 苹果"平安夜"前改名 身价暴涨一只上百元
- 连云港查获“波士顿龙虾肉”乃系“僵尸”虾仁
- 今年佛山顺德食品抽检量或将增27%
- 提拉米苏搅热边城 中俄经贸大蛋糕诱人
- 最严新政即将落地 上千婴幼儿奶粉品牌面临出局
- 进口啤酒来势汹汹 品牌雄霸国内高端市场
- 不稳定因素给原奶供应商上市埋下风险
- 天津检验检疫局:元旦临近 进口葡萄酒标签问题频
- 只是拉黑碳酸饮料 就能保护学生健康?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