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申行情积极做多的窗口期至少可以延续到明年春节。美联储首次加息靴子落地,新兴市场货币和股市反弹的历史规律仍然奏效。各项改革有序推进,能维持住市场的较高风险偏好。数据真空期,且年初投资者风险偏好高。当然,行情的演绎并非持续逼空方式,而是拾级而上,引发的震荡的因素包括:岁末年初资金做账回表压力。年末排名考核过前后,公募基金为代表的机构者调整持仓结构引发的波动。重要股东股灾期间增持的股票普遍已有较大浮盈,重获“减持”自由后会有兑现的冲动,但预计管理层仍会通过窗口指导等方式监控并调节减持的节奏。
明年股市波动率较今年收敛,但经济波动率较今年放大,降低预期收益率,打好歼灭战是关键。股市的波动率大概率较今年收敛,原因在于政府对股市的管控力提升。
在钱多、经济弱、政府积极利用资本市场为转型服务的确定性前提下,行情的系统性风险不大,故仍应保持底限思维。
杠杆牛难再现,除两融之外,监管层正在研究更全面的杠杆资金监测体系,旨在防范类似今年上半年杠杆牛导致指数疯牛的情形再现。
经历连续数年投资回报的“大年”之后,在A股市场大扩容的背景下,2016年大概率是个“小年”,切忌盲目乐观、盲目追涨杀跌,打好歼灭战其实是立足于打好“小心被歼灭”战。
在去产能背景下,明年国内经济的波动率大于今年,但系统性风险可控。结合国务院常务会议的表述作为僵尸企业出清的定义、行业产能利用率和亏损情况,我们判断僵尸企业主要集中在煤炭、黑色金属矿采选、有色金属矿采选、非金属矿物制品、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造纸和纸制品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八个工业行业。
僵尸企业出清对整体就业影响不大,可能存在结构性失业问题。截止2015年10月末,上述行业就业总人数占第二产业就业总人数的比例仅11.53%,占就业人数总数仅3.53%。假设极端情形,当前亏损企业在未来两年全部关闭,新增失业564万人,年均新增282万人。而第三产业每年可新增就业2000万人。因此,不考虑职业技能不匹配等结构问题,第三产业吸纳僵尸企业失业人员的压力并不大。
僵尸企业出清对税收的影响不大。八大产能过剩行业2015年1-10月税金总额合计仅771亿,占工业行业税金总额的19.7%,占地方本级财政收入的比重为1.1%,占全国财政收入的比重为0.6%。若极端假设当前亏损企业两年内全部关闭,按比例计算减少税金总额167亿,年均减少仅84亿。
僵尸企业出清对债务的影响可控。截止2015年10月末,预计产能过剩行业有息债务总额达到6.9万亿,占全部工业行业有息负债的比例为37%。仍然按照较为极端的假设,两年内亏损企业全部倒闭,企业70%的有息负债成为坏账,影响债务约10671亿,年均5309亿。其中,估计10%为债券,90%为银行债务。2015年三季度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余额较去年同期增加了4200亿。以此对照,每年新增4800亿的不良对银行的压力较大。假设年均4800亿的不良,按照150%拨备覆盖率,需要额外增加7200亿的拨备,但是,银行可以通过加大核销力度进行对冲。考虑银行拨备前利润超过2万亿,虽然对银行利润会有一定冲击,但是不会产生系统性风险。
就去产能对于股票投资而言,现阶段“要去,但还没去”的阶段是最好的投资窗口期,至少可以假装炒炒,一旦明年二季度进入实质性的去产能阶段,无论是微观感受还是对于市场整体的风险偏好而言都是相对负面的。
投资策略:利用震荡,耐心布局优质成长
基于我们对明年一季度相对乐观的判断,现阶段仍是为明年布局优质成长型标的窗口期,建议投资者围绕兴业年度策略《打好歼灭战》中,基于“立新+破旧”思路,优选的四大投资领域,耐心布局。尤其是对于一些已深入研究且风险收益匹配度较好的标的,利用短期震荡积极买入,为跨年度行情乃至明年全年布局。从明年全年来看,α策略的有效性将显著超过今年。
保险业务系统保险信托证券银行黄金多元金融保险互联网+众筹互联网+理财互联网+比特币互联网+网销基金
科技股——深入发掘成长股“新蓝筹”,寻找更新、更炫的机会,TMT依然是重点领域,比如人工智能、VR、互联网新应用,至少1季度有望保持热度。
现代服务业——立足人口结构转变,迎接消费升级新时代,看好传媒、医疗保健、教育、体育、旅游、文化等。
“新股”相关机会——新股、次新股;高股息率股票的配置价值;中概股回归及海外并购等。
- 中金:1月8日减持禁令将到期 1月潜在减持规模
- 社科院称:TPP将中国排除在外或降低其成员福利
- 全国人大通过股票发行注册制授权决定 明年3月1
- 我国拟建立自然人税收管理体系
- “高库存、高成本、农业短板”三大问题或成因为何
- 社保降费将至 养老保险基金赤字风险或成掣肘
- 印尼人讲中日竞争合作:日将成中国最重要对手
- 全国统计系统将于明年推地区生产总值统一核算等五
- 一场国际学术会议中的欧洲中心主义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