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昨日公布数据显示,11月CPI同比上涨1.5%,较上月回升0.2个百分点。
11月CPI反弹主要是受食品价格和翘尾因素回升影响。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分析称,11月份北方地区多雨雪天气,影响了鲜菜、鲜果的生产和运输,鲜菜和鲜果价格环比分别上涨2.8%和1.6%,合计影响CPI环比上涨0.12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CPI一直低位运行,年内最高点是8月份的2%,其余时间内基本都保持在“1%”时代。
交行金融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刘学智对上证报表示,“未来CPI回升的动力不足,全年涨幅可能在1.4%至1.5%区间,显著低于去年。明年CPI可能有所回升,但仍将保持低通胀格局。”
在CPI低位运行的同时,PPI也延续下行趋势,11月PPI同比降幅为5.9%,PPI已经连续4个月持稳在这个水平。
“PPI整体没有出现明显恶化的趋势,在某种程度上说明上游行业的通缩已经在稳增长政策不断加码和持续展开的基础上已经开始得到遏制。”摩根士丹利华鑫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章俊在接受上证报采访时说。
章俊指出,PPI持续为负更多是中国经济结构转型造成的产能过剩所致,无法通过单纯的降息来扭转。因此,未来需要采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推进过剩行业产能调整。
事实上,近期高层表态已经将去产能提升至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会议上提出打响“四个歼灭战”,其中之一就是化解过剩产能。昨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对之做出部署,会议决定,对不符合国家能耗、环保、质量、安全等标准和长期亏损的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实行关停并转或剥离重组,严控产能过剩行业投资。
迄今PPI已经连续45个月负增长,市场普遍预期,未来一段时间内都难以转正。此外,稍早公布的11月制造业PMI跌至逾三年低点,都一并印证了经济增长低迷的现实。
在此背景下,经济需要政策来托底,而通胀的低位运行也为货币宽松提供了空间。
海通证券宏观团队指出,货币整体宽松格局仍将持续。美国12月加息预期未改,制约国内降息空间,年内再降息概率不大,但伴随外储大降、资金流出压力增加,再次降准概率上升。
章俊则认为,货币政策盯住核心通胀是未来大势所趋,而不应该被广义CPI和PPI波动而过多地干扰。预计明年一季度可能还会有一次降息,之后更多是通过降准来对冲外汇占款下降对基础货币的影响,以配合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
- 城市地下综合管廊有偿使用 调动社会资本投入
- 无纸化缴税与退税加速企业资金周转
- 国企盈利仅1年由增转降 或成供给侧改革第1枪
- 中国退休准备指数 55岁退休储蓄水平未达标
- 商务部将采取措施确保中国企业在外人员安全
- 刘世锦称目前放松货币应对通缩不大可能有效
- 调查指中国资产超千万美元企业家中半数为女性
- 云南烟业迈入实质化阶段 红塔集团有限公司遭注销
- 京津冀连遭3次空气重污染 专家开出电气化治霾药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