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统计局12月9日发布数据显示,2015年11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CPI)总水平同比上涨1.5%,前11月平均CPI同比上涨1.4%。至此,CPI已经连续三个月处于“1时代”。分析人士称,2016年通缩压力仍将高企。
“天公不作美”致食品价格高涨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显示,11月CPI同比上涨1.5%,同比涨幅比上月扩大0.2个百分点。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3%,非食品价格上涨1.1%。
国家统计局城市司高级统计师余秋梅表示,从同比来看,部分分类价格同比涨幅相对较高,比如挂号诊疗费、猪肉、鲜菜、家庭服务等价格同比均有不同程度的上涨。
余秋梅称,食品价格中,11月份北方地区多雨雪天气,影响了鲜菜、鲜果的生产和运输,鲜菜和鲜果价格环比分别上涨2.8%和1.6%;猪肉和蛋价格环比则分别出现下降。非食品价格中的旅游价格下降,由于国内成品油调价,汽、柴油价格亦环比下降。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认为,11月CPI止跌回升,首先是因为受天气原因影响,鲜菜、鲜果价格上升明显;同时,家政服务、医疗保健等服务类价格有所回升;另外,11月翘尾因素0.3%,比10月份有所上升。
“食品价格涨幅上升的主要原因是鲜菜鲜果价格回升。”连平表示,进入冬季全国气温普遍下降,特别是北方地区的下雪和雾霾天气影响了蔬菜瓜果的生长和运输。
明年CPI可能继续承压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预测,食品价格随季节性波动,非食品价格低位运行,CPI保持低通胀格局。根据猪的生产周期,猪肉供应量将逐渐回升,生猪出场价格已经逐渐下降。由于年末春节临近,猪肉需求增加,肉价进入短暂的上涨阶段,但涨幅有限。
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称,11月以来比往年更冷,蔬菜、鲜果的生长和运输受到一定影响,可能继续出现阶段性价格上行。在国际大宗商品价格低位震荡下行和国内经济较为疲弱的环境下,非食品价格缺乏上涨动力,整体涨幅维持低位。原油价格仍在低位震荡,燃油及石油制品相关产品价格同比持续负增长。经济增长动能向第三产业转移,服务类价格基本运行平稳。
中金公司宏观组认为,2016年通缩压力仍将高企,CPI可能继续承压,个别月份CPI或将跌破1%。制造业持续的通缩压力表明货币政策仍需进一步宽松,但更关键的是,财政政策应在稳增长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中金公司宏观组称,当前政府仍有充足的空间来加大逆周期调控的力度以对抗通缩压力。包括下调存款准备金率、降低税负、扩大财政支出以及增加国债和政策性银行债券的发行。
- 餐企面临着转型难题 蜂拥新三板融资
- 今年全国粮食总产量再破6亿吨 增长2.4%
- 全国粮食总产量增长2.4% 实现十二连增
- 粮食局称将公示粮食生产年限 陈化粮不会进百姓饭
- 伊利集团将与沃顿商学院携手启动商界创新型人才培
- 新西兰驻成都总领事:中国高品质食品消费潜力巨大
- 中国欲实现粮食生产自给 高粮价或成障碍
- 新食品安全法实施近两月部分自制食品仍“裸卖”
- 厄尔尼诺现象将影响食糖产量 制糖概念股一览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