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创下一年16次抽检不合格纪录的,是圣唐乳业羊奶粉,紧随其后的是西安喜洋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12次抽检不合格。另外,南昌市草珊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9次不合格,成都友伦食品有限公司8次不合格。
这些企业堪称屡查屡犯,而消费者想问的是,为什么一年抽检16次不合格的奶粉,还可以堂而皇之地售卖呢?
16次被查出不合格,不知这家奶粉生产企业是不是根本没把食药监部门的抽检当回事。而这背后,似乎是圣唐乳业并没有付出太大代价,不合格奶粉与食药监部门的监管之间,形成了两套并行的运行体系。食药监部门按部就班地抽检,抽检不合格的拿出来通告一下,而被查出不合格的食品生产企业继续埋头生产。
中国食品安全形势日趋紧张,各类食品安全事故时有发生,而无论哪一起食品安全事故,都是由小积大,最终在某个临界点爆发。尤其是在乳业,当初三聚氰胺事件带给职能部门和公众的最深刻教训就在于,哪怕多次获得国家名牌产品称号的乳企,也会因为利益而卷入不合格乳品的黑色生产及销售链中。如今,一家乳企一年16次抽检不合格,监管者还有什么理由轻纵呢?
早有专家指出,过往我国某些法律及执法理念中,对于企业的包容尺度过于宽泛,而为消费者提供的权益保障偏于薄弱,导致本就处于不对等博弈的消费者,无论是事先预防还是事后维权都难上加难。
需要提醒职能部门的是,号称史上最严的食品药品安全新规今年出台,在相关条款上进行了大幅修改和完善,提升了对违法食品药品生产企业的惩戒力度。然而一年过去,“最严”法律并没有换来对等的食品安全监管零容忍,类似于一年16次抽检不合格的奶粉每存在一天,就是对食品药品安全新规的嘲弄和挑战,也是对消费者当初期许的一次次背弃乃至伤害。
有专家建议,借鉴国外的黄牌警告举措。其实,无论监管手段如何改良,最为重要的还是监管者本身。根据现有法律法规,让一年16次抽检不合格的奶粉企业,接受其应得的法律问责,甚至被驱逐出市场,这才是该有的监管立场,也才不会让乳业重蹈三聚氰胺事件的覆辙。
- 10批次食品不合格 三元龙大肉食等将上黑榜
- 龙大肉食火腿被检大肠菌群超标 公司:或物流环节
- 莲花味精:将取消提名习银平为公司独董候选人
- 郎酒新酒老酒销售均堪忧 缺乏拳头产品或沦为陪跑
- 重庆啤酒难逃业绩下滑命运 或关停冗余公司
- 金帝巧克力卖厂盘活优良资产 或前景不明
- 百事动刀营销体系 跨国巨头欲加速组织变革
- 仲景香菇酱被指大型商超遇冷滞销 将谋求上市
- 泸州老窖品牌战线清门户:子品牌过多 核心单品遭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