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从北京的房地产市场开始,杀一儆百。体现了国家对于房地产市场整治的决心,不给市场任何漏洞,不能仅仅锁死开发商,锁死购房者的信贷,还要从渠道上管控。
其次,之前有声音称,房价很大程度上是由中介推高的嘛,北京严查“商改住”,实际上也是对地产销售公司(主要针对新房)、对于中介(主要针对二手房)的下马威,严禁渲染市场。这次不是开玩笑,仅仅北京市,目前累计已有66家房地产中介门店被责令关停或停业整顿,91家房地产中介公司已自行关停。
再次,商住在相当长时期内将只剩下使用功能属性,造成流动性差,一旦难以交易可能出现价格明显下滑。更为重要的是,本轮商住调控出现阶段性松绑的可能性已是微乎其微。
事实上,商业地产在国内,一直呈现尴尬状态。住宅市场在2016年“去库存”策略的支持下,起色明显;一线城市的住宅甚至一度只够卖几个月的;然而,即便如此,曾经为人热捧的商铺,却有着天壤之别。不少二三线城市商业、办公用房可售周期已达50个月左右;卖不出去那就收租金?想法很美好,而现实很骨感。沈阳、重庆、天津等二线城市的写字楼空置率一度超过30%。“一铺养三代”真真的变成了“三代养一铺”。
此前,通过开发商包装,商业地产摇身一变成为“公寓”“LOFT”“精装小户型”等推向市场,满足了一部分资金不足的刚需者的需求,也解决了商业地产的燃眉之急。不过,这样的“小聪明”未来前景堪忧:商业用地上的建筑变为了住宅,本身就是不合规的,此前不过是监管上比较松罢了;如今北京严查,多地表态要跟进,则堵死了商业地产的最后一条路。本来商住在购买和使用过程中都不能享受住宅的税费减免优惠,4%的契税,以及甚至高到30%的个税等,交易成本高,压低了商业地产的价格;未来如果政策上严查,或成为压垮它的最后一根稻草。
综上,判断一个项目是商还是住,不能仅从它的使用功能做判断,而真正要落实到它的不动产证上规定的属性;这样就提醒投资者,投资也好、刚需买房也罢,都要看到房产的本质——土地,而不能仅仅从地面上的建筑物做判断,更不能把建筑的附加功能(如学区)看的无比重要。“房子不是用来炒”,这样的大环境下,如果还按照既有的经验盲目投资,那就是死路一条了。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