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 册

三胜产业研究中心 研究报告 可研报告 商业计划书 关于我们 联系我们

全国咨询热线:400-096-0053

三胜咨询 - 中国领先的投资咨询机构

·了解三胜的实力 ·丰富成功案例

三胜观察 | 名家观点 | 项目中心 | 产业政策 | 展会峰会 | 市场策略 | 理财消费 | 创业投资 | 三胜文库

企业排名 | 案例分析 | 军事视界 | 房产观澜 | 科技前沿 | 汽车沙龙 | 社会娱乐 | 健康养生 | 图片聚焦

去库存的不止钢材煤炭 还有2.6亿吨临储玉米

食品饮料  2016-10-11 9:06:52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www.china1baogao.com/

  如何消化越来越多的玉米库存,成了中国粮食主管部门现在最头疼的一件事。
  
  自2008年国家在东北、内蒙古地区实施玉米临储收购政策后,玉米库存逐年上升,目前高达2.6亿吨左右。
  
  十月,正逢秋收,新季玉米又陆续上市,失去托市价格支撑的全国玉米均价全面下跌。10月9日,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披露的数据显示,9月下旬,国内玉米每吨价格为1678元,而9月上旬,玉米每吨价格为1825元。月内跌势明显。根据卓创资讯的最新数据,截至9月底,国内玉米均价为1673.75元/吨,一周累计下跌92.75元/吨,同比跌幅为16.83%—国内的玉米价格已跌至近10年里的最低点。
  
  今年是玉米托市收购改革的第一年。4月,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粮食局联合宣布:将取消东北四省区的临储玉米收购政策,转而实施种植补贴政策。
  
  这被外界视为是农业供给侧改革瓶颈的一次关键探索。玉米收储的改革经验,将为稻谷、小麦的收储变革探路。中农办主任陈锡文今年早前曾公开表示:“针对玉米的改革必须要先行,因为面临的矛盾非常尖锐,再往后,小麦和稻米的改革也必须跟进,拖的时间不能太长。”
  
  临储政策
  
  中国不对外公布粮食库存数字,而据有关官员此前透露,中国临储玉米的库存总量已达2.6亿吨,远超国内玉米一年的消费量——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5年全国玉米总产量为2.24亿吨,较上年增加893.4万吨,创下历史最高水平。
  
  如此庞大的库存,缘起于粮食管理体制。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备灾、备战,实行了多年的储备粮制度。1990年9月,国务院颁布《关于建立国家专项粮食储备制度的决定》,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起历史上数量最大、管理严格、调得动、用得上的粮食储备体系。当年,国家粮食储备局成立,但此时的粮食都由地方粮站收储,储备粮的经营很容易受地方利益影响。
  
  2000年,国务院决定对粮食流通进行体制改革,并成立了中储粮。中储粮负责收储国家所需的粮食,但具体到收多少、何时收、何时轮换、轮换多少等问题,由发改委、粮食局等部门共同商议,并最终报国务院拍板。
  
  2004年,国家为解决农民“卖粮难”等问题,实行托市收购政策。国家往往会在每年农民种粮之前公布一个价格,即最低收购价。粮食成熟后,如果市场价格低于最低收购价,即会启动托市收购。托市收购的执行主体是中储粮。
  
  2005年,国家开始对水稻实行托市收购。2006年,对小麦实行托市收购。2008年后,国家对玉米在东北地区实行临时收储政策。临时收储与最低收购价收购类似,均可划分至托市收购的范围之内。
  
  执行临储收购政策后,因为效益明显且稳定,玉米种植面积逐步增加,产量也随之增加。2012年,全国粮食总产量第9次连增,玉米产量首次超过稻谷,跃居我国第一大粮食作物品种。
  
  此外, 2012年以来,随着玉米临储价格的提高,临储收购量与年俱增,从2012/2013年度的3083万吨,涨至2013/2014年度的6919万吨,2014/2015年度更增至8329万吨。
  
  截至今年4月底,2015/2016年玉米临时收储结束,尽管国家已经将每斤的收购价格调低了0.12元至1元,但玉米的临储收购量仍旧创纪录地突破了1.2亿吨。
  
  巨大的玉米国储库存,不仅带来财政资金负担,同时也在消耗巨大的库存费用和利息费用。据悉,包括收购费、做囤费、保管费和资金利息等,每吨粮食库存成本在252元左右。照此计算,目前2.6亿吨玉米需要付出的库存成本费,高达650亿元。
  
  今年4月,农业部新闻发言人叶贞琴指出玉米库存偏多的三个原因:一是生产的快速发展。二是在生产发展的同时,消费需求不足。受经济增速放缓的影响,玉米食用的需求下降,深加工用量减少,需求增长速度赶不上生产发展速度。三是玉米及替代品进口增加比较多。
  
  玉米拍卖
  
  在庞大的库存压力下,从5月27日起,国家粮食局启动了今年的玉米拍卖。
  
  从目前来看,拍卖总成交率并不理想。以9月30日为例,当天,辽宁省计划拍卖2013年的临储玉米39.9万吨,但实际只成交了4吨,成交价为1650元/吨。
  
  今年9月,中储粮开始向市场投放2014年产的临储玉米,但随着2016年秋季收割的新玉米流入市场,用粮企业对玉米拍卖的关注度降低,拍卖成交量逐渐下滑。9月29日,中储粮计划拍卖2014年临储玉米109万吨,实际成交22397吨,成交率仅为2.05%,成交均价1484元/吨。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东北玉米具有“一季生产、集中上市、水分大、农民自储能力差”等特点,农民不卖不行。取消玉米临储政策后,市场主体对入市拍卖收购积极性一直不高;而东北三省的外销运费昂贵,更加剧了去库存的难度。
  
  玉米执行临储政策之后,渐渐陷入高补贴、高库存、高进口的新困境。尽管库存压力山大,但国家临时储备玉米却卖不出去,一个重要原因还来自于国内玉米价格与国际市场的价差。
  
  目前,国内玉米与国际市场价差虽有收窄,但依然较大。据艾格农业发布的报告显示,截至9月中旬,进口玉米的周均价为1431元/吨,其中美国进口玉米价格为1358元/吨,与同期国内的玉米均价(1838元/吨)相比,价差超过每吨300元。
  
  也是因此,这几年国内一直在进口玉米。海关总署在今年9月底的数据显示,2016年1月----8月份,中国进口玉米296万吨,比上年同期减少32%。不过,相较于国内玉米储量在2.6亿吨左右,进口量其实并不大。
  
  此外,东北地区和华北地区的玉米价格也倒挂严重,出现了华北玉米大规模倒流到东北腹地的反常现象。
  
  中央财政补贴300亿元
  
  从2016年起,一系列玉米去库存的政策调整开始了。按照农业部的目标,到2020年,国内玉米种植面积将调减5000万亩以上,今年计划调减1000万亩以上。
  
  玉米的去库存工作并不容易,既不能进口太多玉米,也不能出口太多玉米,而由于玉米的存放时间比棉花短,腐坏前以较低价格卖出的压力也更大。
  
  此前临储玉米收购的执行者中储粮,也已经陷入了一个尴尬的境地。目前,中储粮的体量极为庞大,包括直属库在内,下属企业达970多家,总资产为11263亿元,企业职工有44280多人,去年的营业收入是1543亿元,利润总额是28.27亿元。
  
  为了这个“巨无霸”,政府财政要花多少钱?据2015年财政部公开的政府财政决算报告显示,该年的粮油物资储备支出为1800亿元。这仅仅是一年的数字。
  
  实施8年的玉米收储政策改变后,8月9日,财政部网站公布了2016年中央财政第一批玉米生产者补贴资金的分配结果,补贴资金超300亿元,其中内蒙古约为66亿元,辽宁约为46亿元,吉林约为73亿元,黑龙江约为116亿元。
  
  补贴发放的程序是,先将中央财政补贴资金拨付到省(区、市),再由地方政府统筹补贴资金,直接发放到玉米实际种植者手中。
  
  为推进玉米收储制度改革,国家相关部门在9月19日联合下发《关于切实做好今年东北地区玉米收购工作的通知》,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玉米要收,拍卖要停,库存要建,农民要保。
  
  上述通知规定,在新粮上市期间将暂停相应地区库存玉米的销售,待2017年5月玉米收购结束后,再安排库存玉米的销售。

 

 

返回网站首页>>

责任编辑:S726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

我国户外用品行业增速下降,电商渠道表

我国户外运动兴起较晚,现阶段受制于户外配套场所、设施及消费能力,我国户外用品消费目前主要集中在徒步、登山、摄影...[详细]

中国国际货代行业机遇与挑战并存

2016年和整个“十三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也是我国物流业加快转型升级、提质增效,可以大有作...[详细]

新常态经济下,商铺租赁爆发新增长点

随着中国这几年高速发展,商业地产的增量比较大,未来会逐渐转向做存量。这其中有两块具有操作空间,第一个是改造,即...[详细]

我国保险中介行业快速发展,保险细分市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普遍提高,在生存需求得到基本满足后,安全需求成为人们的最大需求。因此,随着...[详细]

中国智能家居市场广阔,机遇与挑战并存

一、智能家居市场增长迅猛,市场广阔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人机交互等技术的成熟与迅速发展,智能家居市场也得...[详细]

一致性评价加速,国内仿制药行业迎来新

近期,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CFDA)大力推行仿制药一致性评价,特别是2016年3月5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详细]

全国统一服务热线:400-096-0053(7*24小时) 客户服务专线:0755-25151558 83970506 82202306 82209009 83970558 传真:0755-28749841

可行性研究报告、商业计划书:0755-25151558 市场调研、营销策划:0755-82202306 IPO咨询专线:0755-82209009 客服邮箱:server@china1baogao.com

在线咨询QQ:1559444945 951110560 媒体合作、广告合作:0755-83970586 网站合作QQ:307333508 招聘邮箱:hr@china1baogao.com

Copyright © 2004-2016 www.China1baogao.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三胜咨询TM 旗下网站 粤ICP备13026489号-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