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执着:明星玩PE暴富折射出三大弊端?
2014-6-30 17:14:07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s://www.china1baogao.com/
无独有偶,海润影视以估价25.22亿元,借壳申科股份,而著名演员孙俪作为海润影视股东,持股2.61%,在重组完成后,孙俪的股份占上市公司股份1.67%。此外,连奕名、蒋欣等演艺圈人士也出现在了海润影视股东名单中。
更早一点,去年8月,长城影视借壳宏宝五金,前者的股东中也出现了演员孙耀琦。其成为股东源于长城影视2011年9月的一次增资。长城影视为加强与演艺人员的合作,主动引入多名合作关系良好的编剧、导演、演员作为股东。孙耀琦即为其中之一,增资后持股0.5%。
有业内人士表示,明星作为有一定资金实力的投资群体,游走于二级市场、一级市场,甚至IPO前的PE市场已是大趋势,这恰预示明星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将越来越紧密。也有专家表示,在对待明星持股公司上市问题上,我们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问题。无论是明星炒股还是持股上市公司,只要不违规,我们就应该予以鼓励。笔者认为,影视公司在上市之前直接或间接让明星持股,原因有三:
其一,无论是唐德影视引入赵薇和范冰冰,还是海润影视让孙俪突击入股,通过名人效应为自己做广告,是明智之举。这无疑告诉投资者,连某某明星都入股了,你们还犹豫什么,而且还会在上市之时给投资者增添更多的盈利想象空间。当上市之后,明星们可以在二级市场抛售手中股票,这对于影视公司来说就没了资金压力。
其二,明星们打拼多年,早已身价不菲,而影视行业是传统的高风险行业,前期需要大量投入,未来回报却不易预估,所以一直令投资者望而却步,而明星们熟知这个行业的情况,他们更愿意对有知名编剧、导演的影视公司投资。
其三,影视公司在上市之前绑定明星,让明星与其的利益挂上钩,更好的出影视公司出力。唐德影视曾披露称引入这些明星作为直接或间接,能够使他们与公司利益趋于一致,引导产业链上下游的资源在公司平台上与公司业务结合。事实上,这些明星也与唐德影视签署了四年或以上的长期战略合作协议或演艺经纪代理协议。
目前来看,以股权绑定明星,将这种做法发挥得最好的要数2009年在创业板上市的华谊兄弟。当时的招股书显示,其75人股东名单中有冯小刚、张纪中、黄晓明、李冰冰、罗海琼、张涵予、胡可等一长串华谊兄弟旗下明星。不过,明星玩资本做投资也遭受不少质疑,被认为是对二级市场投资者的不公。
首先,明星突击入股,涉嫌内幕交易。去年底,李冰冰和任泉通过北京华博鑫业突击买入祥云飞龙股份,后祥云飞龙借壳圣莱达,圣莱达重组方案出台后,股价实现连续7个涨停,李冰冰和任泉浮盈近两千万元。该项投资一度受到市场高度关注和质疑。明星入股影视公司本无可厚非,但是证监会应该严防内幕交易的发生。
再者,高市盈率,预支了股价的上升空间,富了明星,苦了中小投资者。在创业板最早上市的影视公司是华谊兄弟,资料显示,李冰冰持股成本只有0.58元/股,而黄晓明持股华谊兄弟的成本也只有3元/股,而华谊兄弟最高时达到91.80元,市盈率142倍,但现却跌到了26元附近。尽管如此,明星们也赚得盆满钵满。显然过高的市盈率透支了二级市场股价上升的空间,暴富的是明星,套死的是投资者(创业板成了投资者的伤心板),这实在有些不公。
最后,锁定期太短,税赋太轻。之前监管层为了稳定股价,给了那些突击入股的明星们和投资机构一定的持股锁定期,但是除了个别有责任心的明星表示,锁定期过后也不会在二级市场上抛售所持有股票外,大多数都急于兑现自己手中的财富,这就会导致二级市场上的股价不稳。所以,笔者认为,即使明星突击入股即将上市的影视公司,其锁定期限应该进一步拉长,并且在二级市场抛售股票时,应该缴纳相对较高的税赋,这样适当遏制明星暴富很有必要。
影视公司让明星们突击持股是想将其利益与自己绑在一起。但实际上,影视公司一旦上市成功之后,明星们的身价却日趋飙涨,而由于二级市场上的估价过高,明星们的暴富的结果是投资者的巨亏为代价。所以作为监管方来说,一方面要详查其是否有内幕交易行为,严控新股发行的高市盈率问题。另一方面应继续延长明星们的持股锁定期,并且课以较重税赋。而唯有这样,二级市场上的投资者的利益才能得到些许保护。
- 郎咸平:以房养老是畸形社保体系的产物
- 叶檀:不动产登记承担不了反腐重任
- 信力建:警惕房产暴跌引发金融危机
- 叶檀:新股为什么受热捧?
- 徐斌:中国经济新增长点很清晰
- 易宪容:住房为消费市场可“做空”或“做多”吗?
- 皮海洲:中国人寿“乌龙指事件”了犹未了
- 皮海洲:员工持股计划是利好还是忽悠?
- 牛刀:断崖式下跌一定会出现
上海国资改革:中华企业拟定增融资60亿
李鹏回忆录:有人传我是周总理养子 这不正确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