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污染催生万亿市场空间 企业扎堆涌入
2014-5-7 15:24:11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s://www.china1baogao.com/
土壤污染催生出万亿市场的想象空间,企业争先恐后扎堆涌入。在这片蓝海尚未真正开启的局面下,行业表面繁荣的背后,企业的真实生存状态如何呢?
产业刚刚起步市场“好进难出”
“一开始大家以为土壤修复很容易,但真正做这个行业的时候,就会发现很大的困扰。”中节能大地环境修复有限公司董事长胡清博士坦言。
土壤修复市场呈现“好进难出”的现状。由于产业刚刚起步,土壤修复市场门槛不是很高,很多技术尚未成熟的企业纷纷进入或关注。但真正做出品牌,完成过硬工程,实现稳定收益的企业少之又少。
土壤修复板块上市公司永清环保的董事长刘正军这样形容土壤修复行业:具有难度与美好前景的细分领域。
业界专家普遍表示,土壤修复行业实际的资金和技术壁垒都很高。而且这一行业存在一系列问题,包括政策标准缺失、责任主体难以界定,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可应用技术少等。
由于我国土壤修复起步晚,在政策制定、技术发展方面势必滞后。随着土壤污染报告的公布,环保部表示目前正在会同有关部门编制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国家还将在典型地区组织开展污染治理试点,逐步建立土壤污染治理修复技术体系等。
盈利模式不清企业易被“困缚”
土壤修复和治理的资金需求极大,对于进入土壤修复领域的企业来说,缺乏成熟的商业模式、清晰的盈利模式是企业被“困缚”的重要原因。刘正军表示,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和隐蔽性,因为历史原因,对它的治理与火电脱硫脱硝有电价补贴、污水处理有污水处理费不同,土壤修复目前没有一套成熟的收费机制,整个行业缺乏明晰的盈利模式。
反观国外,土壤修复已有较为成熟的商业模式,最令人称道的莫过于美国的“超级基金”。美国在“污染者付费”原则的基础上,通过专业税的征收,建立了规模超过1000亿美元的土壤修复“超级基金”,由其兜底全国范围内的污染场地的修复。
我国长期以来对于污染问题也都采取“污染者付费”原则,这种原则适用于大气、水等污染问题,但是对于土壤污染的治理,似乎并不完全奏效。因为土壤污染自身具有长期性和潜伏性的特点,而土壤污染责任人也具有不固定性的特点,“污染者付费原则”在进行土壤修复时会出现部分失灵。
刘正军也表示,“谁污染,谁治理”的行业准则在土壤修复板块根本行不通,绝大多数项目主要依靠财政拨款或者银行贷款的方式进行。
但面对大片污染土壤与大量修复项目,这样的商业模式显然不现实,也不可持续。国家财政无法长期承担巨额资金缺口,土壤修复的推进便会耽搁,市场的发展速度也将大打折扣。
一面是跃然而生的万亿市场想象空间,一面是积极踏入却如履薄冰的企业,市场会在何时,以何种方式充分打开?显而易见的是,目前我国土壤修复产业发展所需条件远未成熟,政策标准、市场机制、资金投入、技术体系等都有待进一步推进,甚至填补空白。而条件的完善需要逐步逐条,对市场的美好“想象”要成为现实,需要走的路还很长。
- 电解铝市场生产能力过剩 技术经济指标相对落后
- 光伏玻璃市场供过于求难解 下游行业关键
- 乳业大整合逐步蔓延到洋奶粉 行业阵营重新洗牌
- 虚拟运营商将破电信业垄断 未来通话或免费
- 一季度房企成交萎缩呈蔓延态势
- 国内金融行业或掀起一波整风浪潮
- 黄金产业链渐入冬 国内厂商苦练内功
- 多方压力导致钢铁行业回暖举步维艰
- 广州楼市降价潮暗涌 年内房价存下行压力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