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海洲:“沪港通”别将中小投资者拒于门外
2014-4-17 15:37:01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https://www.china1baogao.com/
“沪港通”的获批,对于中国股市来说是一件大事。正如《联合公告》所言,“沪港通”是我国资本市场对外开放的重要内容,有利于加强两地资本市场联系,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而对于困守在A股市场的投资者来说,这也意味着投资港股的梦想成真。毕竟在2007年开通港股直通车的消息夭折之后,投资者又经过了漫长的七年等待。“沪港通”的突然降临,给了A股市场投资者一个意外的惊喜。
然而,“沪港通”只是让A股市场的中小投资者空欢喜一场。因为“沪港通”对国内投资者的门槛设置,又将A股市场最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拒之于“沪港通”的大门之外。根据《联合公告》的规定,试点初期,香港证监会要求参与港股通的境内投资者仅限于机构投资者及证券账户及资金账户余额合计不低于人民币50万元的个人投资者。这意味着证券账户与资金账户余额不足50万元人民币的广大中小投资者失去了投资港股的机会。
不排除这是上交所或管理层的一番好意。毕竟香港股市对于国内的投资者来说是一个陌生的市场,因此,上交所或管理层担心中小投资者投资港股会遭遇不测。所以,上交所或管理层将承担市场风险能力较小的中小投资者拴在了国内股市,不让他们进行港股投资。
但在这番好意所表现出来的,更多的还是上交所或管理层的一种“父爱主义”。最近几年,在投资者适当性制度的幌子下,管理层为中小投资者的投资设置了这样或那样的一些条条框框,比如规定投资者参与股指期货的门槛不低于50万元,规定国债期货的开户门槛不低于50万元,个股期权的准入门槛同样拟定在50万元,50万元成了中小投资者迈不过去的一道坎。此外,包括上交所有关负责人提出的在蓝筹股中试行T+0的建议,这其实都是一种“父爱主义”,仿佛管理层要手把手搀扶投资者走路似的,这里有风险,那里有风险,生怕投资者摔了跤。
而实际上,管理层又根本承担不起父亲的角色,甚至就连正常的投资者保护都做不到。一些条条框框的限制根本就是多余。比如,同样是“沪港通”,香港投资者投资沪市股票就没有资金门槛的限制。为什么香港证监会对香港投资者就不象国内的监管者一样充满了“父爱主义”呢?在这个问题上,香港证监会可以说是为国内监管者做出了榜样。尤其是在“沪港通”获批的背景下,首先需要的就是两地监管者的互联互通,别让泛滥的“父爱主义”阻碍了投资者的正常投资,使国内投资者成为永远长不大的孩子。
其实,把中小投资者锁定在国内市场,这是不利于中小投资者成长的。因为国内股市毕竟是一个不成熟的市场,而香港股市则比A股市场成熟得多,规范得多。因此,投资香港股市,接受香港市场的投资理念,这更有利于国内中小投资者的成熟与成长。而50万元资金门槛的设置,让广大中小投资者失去了接触香港市场投资理念的机会,使中小投资者远离成熟与成长,只能困守在A股市场里沉沦。
而且“沪港通”50万元资金门槛的设置,也让中小投资者失去了通过投资港股而获益的机会。虽然限制中小投资者投资港股也是上交所或管理层的一番好意,但这番好意却让投资者失去了从港股获益的机会。毕竟A股市场才是当今世界主要股市中最不规范的市场,也是投资风险最大的市场。如造假上市盛行,内幕交易、市场操纵行为频频发生,投机炒作现象严重,投资者得不到有效保护,A股市场深陷在圈钱市的怪圈之中。让投资者困守在这样一个市场里,实际上就是让投资者接受亏损的命运,让投资者远离港股,远离投资获益的机会。
不仅如此,“沪港通”将中小投资者拒之于“港股通”的大门之外,实际上是增加了中小投资者投资港股的风险,是对中小投资者的不公。就目前的现实情况来看,投资者直投港股并非只有“沪港通”一条路,但“沪港通”却是目前唯一合法直投港股的通道。投资者如果不能通过“沪港通”投资港股的话,要投资港股就只能选择其他地下渠道,这无疑加剧了这些投资者的投资风险。并且将“沪港通”这种合法的渠道提供给机构投资者与个人大户使用,却不准中小投资者使用,这也是对中小投资者的严重不公。因此,“沪港通”不应拒中小投资者于大门之外,而应该成为一切有意投资港股投资者的共同通道。
- 2014年国内服装市场或有望好转
- 我国锁具企业未来发展三大方向分析
- 生物仿制药未来发展趋势预测分析
- LED照明“增收不增利”局面如何破?
- 铝合金门窗电商市场发展利弊解析
- 汽车尾气污染日益严重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加速
- 工信部加强物联网建设 2015年物联网产业规模或
- 《整容日记》票房有望过亿 引爆整形美容话题
- 新型城镇化建设带动城市供热产业 电采暖行业迎来发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