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 行业资讯 >> 去年我国短期外债占比近八成 或酿系统性风险

主题词:外债行业资讯 外债市场研究分析


去年我国短期外债占比近八成 或酿系统性风险

  编者按:2013年,我国新借入中长期外债(签约期限)3119亿元人民币(等值511.67亿美元),偿还中长期外债本金(签约期限)2067亿元人民币(等值339.03亿美元),支付利息209亿元人民币(等值34.30亿美元)。中长期外债(签约期限)项下净流入资金843亿元人民币(等值138.34亿美元)。
  
  最新数据显示,去年我国外债余额呈增长趋势,特别是短期外债占比高达近八成。有人担心这种情况再叠加其他因素,有可能酿成系统性风险。对此,国家外汇管理局资本项目司副司长郭松表示,尽管外债规模呈现持续增长态势,但在外储规模中的占比仍呈现持续下降态势,外债风险其实是在持续下降的。
  
  总规模增长迅速
  
  国家外汇管理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底,中国外债余额为5.2625万亿元(等值8631.67亿美元,不包括香港特区、澳门特区和台湾地区对外负债),占当年国内生产总值的9.4%。2013年外债余额同比增长约17.12%,增速高于2012年的6.04%。
  
  在外债余额中,登记外债余额为32109亿元人民币(等值5266.67亿美元),企业间贸易信贷余额为20515亿元人民币(等值3365亿美元)。
  
  业内人士指出,外债余额增长迅速,一方面与外贸发展有关,另一方面也受外围市场利率普遍较低和人民币长期升值造成的利差、汇差等因素的影响有关。
  
  “2013年我国外债变化呈现外债总规模快速增长、中资金融机构外债余额增长推动了登记外债余额的上升两大特点。”郭松说。
  
  郭松分析,首先,总规模快速增长主要来自于与贸易有关的信贷。2013年,外债余额总规模增长,其中,企业间贸易信贷和银行贸易融资对外债余额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36%和35%;其次,2013年末登记外债余额同比上升18%,其中,中资金融机构外债余额对登记外债余额的贡献是72%。中资金融机构外债余额主要来源于远期信用证和海外代付。“这主要和中国是贸易大国有关,与贸易有关的融资可能会多一些。”
  
  短期外债占比高
  
  在2013年外债余额中,中长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11373亿元人民币(等值1865.42亿美元),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为41252亿元人民币(等值6766.25亿美元),短期外债占全部外债的比重达到78%。
  
  短期外债中,企业间贸易信贷占49.73%,银行贸易融资占21.08%,二者合计占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的70.81%。
  
  一般来说,国际上认为短期外债占全部外债的比重应控制在25%警戒线以内。当前我国短期外债占比如此之高,是否会对经济安全构成影响?
  
  对此,郭松认为,我国短期外债比重虽高,但并不存在什么风险。“一是因为短期外债占外汇储备的比重只有17.7%;二是因为短期外债大部分与贸易有关。”郭松说,市场应更看重短期外债和外汇储备的比例,2001年这一比重是39%,而截至2013年末,已经下降到17.7%,理论上说没有风险。
  
  郭松解释,国际上认为,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重安全线是100%。而我国的短期外债大部分与贸易有关,从经验来看,贸易引起的债权债务,一般不会构成债务风险。据统计,在短期外债中,企业间贸易信贷占49.73%,银行贸易融资占21.08%,二者合计占短期外债(剩余期限)余额的70.81%,这部分外债具有真实的进出口贸易背景。
  
  风险呈下降趋势
  
  我国外债规模快速增长是否意味着风险在上升?专家指出,外债风险不是上升而是在下降。
  
  除短期外债占外储比例下降外,郭松说:“我们还有其他一些指标。前面说到的偿债率、负债率、债务率等。因为我们整个GDP的规模在不断扩大、外汇储备在不断增加、我们的进出口贸易在不断增加。我认为,我们国家总体的外债风险不是在上升而是在下降。”
  
  据初步计算,2013年末,我国外债负债率为9.40%;债务率为35.59%;偿债率为1.57%;短期外债与外汇储备的比例为17.71%,均在国际公认的安全线以内。
  
  虽然风险下降,但依然要防微杜渐。中国农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向松祚(微博)表示,尽管我们的短期外债的总额和外汇储备相比比率非常低,外汇储备已接近4万亿美元,短期外债现在可能是5000多亿美元,似乎我们偿还这个外债是没有任何问题的,这当然是从全国平均水平,或者从一个大数来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一些企业没有问题。对一些企业来说,如果没有能力偿还,也会出现局部的违约。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主要业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订报告送大礼
  • 国家信息中心
  • 海关信息网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中国知网
  • oecd
  • the world bank
  • 中国经济网
研究报告订购电话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订购流程|付款方式|问题反馈|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