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银行行业资讯 银行市场研究分析
光大银行去年净利润267.5亿 战略转型成效显著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https://www.china1baogao.com) 日期:2014-3-31 [关闭]
中国光大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发布了2013年年度业绩报告。2013年末,光大银行资产总额为24,151亿元,同比增长6.0%;营业收入为653.1亿元,较2012年增长9.0%;净利润267.5亿元,同比增长13.3%。
经营规模稳步扩张,战略转型成效显著
2013年末,光大银行资产总额为24,151亿元,同比增长6.0%;负债总额22,620亿元,同比增长4.5%;存款总额及贷款总额分别达到16,053亿和11,663亿元,分别增长14.0%及12.5%。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光大银行坚持实施战略转型,重点发展“大零售”业务,成效显著。一方面,业务结构得到显著优化:零售存款占客户存款总额比例较2012年末提升2.89个百分点至24.90%,零售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较2012年提升了3.12个百分点至33.56%。另一方面,中小、小微企业贷款发展迅速。其中,2013年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530亿元,增幅为18.0%,当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占新增对公贷款的62.5%。小微贷款余额1,145亿元,同口径比上年末增加512亿元,增长80.72%。因为在中小微业务领域的突出表现,光大银行先后获得“全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十佳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先锋奖”等奖项。
盈利能力稳步提升,收入结构不断完善,新兴业务蓬勃发展
据悉,2013年末,光大银行营业收入为653.1亿元,较2012年增长9.0%;净利润267.5亿元,同比增长13.3%,最近三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1.6%。2013年,光大银行平均总资产收益率(ROAA)及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AE)分别为1.14%及21.48%,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AE)已经连续三年保持在20%以上。每股收益为0.66元,较2012年提升0.08元。
受益于信用卡业务、理财业务、投行业务、资产托管业务等快速增长,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149.5亿元,同比增长57.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22.7%,同比上升6.8个百分点,收入结构显著优化。其中,2013年信用卡新增发卡量543万张,年末累计发卡量超过2,000万张;累计交易金额5,846亿元,同比增长90.6%;年末信用卡贷款余额为1,047亿,比上年增长50.5%,信用卡业务获得《理财周报》评选的“最具创新力信用卡”。2013年理财产品规模达到5,023亿元,同比增长62.9%,“阳光理财”也被上海证券报评为“中国年度最佳理财品牌”。2013年托管资产规模达17,154亿元,比上年增长97%,并获得金融界领航中国年度评选的“最佳资产托管银行”等奖项。
截至年末,光大银行对私网银客户突破1,200万户,手机银行客户突破1,000万户,并布局移动金融,创新推出“瑶瑶缴费”、电子支付、移动支付、微信银行等新兴业务,并获得《金融时报》颁发的“年度最佳电子银行”等奖项。
资产质量较为稳定,风险整体可控
截至2013年底,光大银行不良贷款额100.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亿元;不良贷款率0.86%,比上年末上升0.12个百分点。光大银行的拨备计提一直坚持审慎稳健客观的拨备政策,截至2013年末,拨备覆盖率为241%。
2013年,光大银行继续加强对重点风险领域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及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管理,坚持实施非常严格的总量控制,重点风险领域的不良率远低于全行平均水平。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方面,持续实施总量控制,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和占比进一步降低。在房地产方面,采取名单制管理,在总量控制前提下围绕城镇化战略进行结构调整。在产能过剩行业方面,坚持围绕民生消费领域,严格控制总量。面对不利的宏观环境,光大银行整体资产质量较为稳定,风险可控。
受益于H股成功上市,资本基础得到夯实
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计算截至2013年末光大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0.57%;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9.11%。近年来,光大银行持续通过内生及外源进行资本补充。内生资本补充主要靠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及坚持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外源资本补充方面,2013年底,光大银行成功实现H股发行上市,募集资金32亿美元,有效地补充了核心资本,为业务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4年是光大银行在H股成功上市后的第一年,挑战和机遇并存。既要面对利率市场化、产业结构调整、互联网金融兴起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也有城镇化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和大众金融消费需求增长形成的业务发展机遇。
经营规模稳步扩张,战略转型成效显著
2013年末,光大银行资产总额为24,151亿元,同比增长6.0%;负债总额22,620亿元,同比增长4.5%;存款总额及贷款总额分别达到16,053亿和11,663亿元,分别增长14.0%及12.5%。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光大银行坚持实施战略转型,重点发展“大零售”业务,成效显著。一方面,业务结构得到显著优化:零售存款占客户存款总额比例较2012年末提升2.89个百分点至24.90%,零售贷款占贷款总额比例较2012年提升了3.12个百分点至33.56%。另一方面,中小、小微企业贷款发展迅速。其中,2013年中小企业贷款余额达到2,530亿元,增幅为18.0%,当年新增中小企业贷款占新增对公贷款的62.5%。小微贷款余额1,145亿元,同口径比上年末增加512亿元,增长80.72%。因为在中小微业务领域的突出表现,光大银行先后获得“全国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十佳商业银行”“小微金融先锋奖”等奖项。
盈利能力稳步提升,收入结构不断完善,新兴业务蓬勃发展
据悉,2013年末,光大银行营业收入为653.1亿元,较2012年增长9.0%;净利润267.5亿元,同比增长13.3%,最近三年复合年增长率为21.6%。2013年,光大银行平均总资产收益率(ROAA)及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AE)分别为1.14%及21.48%,平均净资产收益率(ROAE)已经连续三年保持在20%以上。每股收益为0.66元,较2012年提升0.08元。
受益于信用卡业务、理财业务、投行业务、资产托管业务等快速增长,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为149.5亿元,同比增长57.7%。手续费及佣金净收入在营业收入中的占比达22.7%,同比上升6.8个百分点,收入结构显著优化。其中,2013年信用卡新增发卡量543万张,年末累计发卡量超过2,000万张;累计交易金额5,846亿元,同比增长90.6%;年末信用卡贷款余额为1,047亿,比上年增长50.5%,信用卡业务获得《理财周报》评选的“最具创新力信用卡”。2013年理财产品规模达到5,023亿元,同比增长62.9%,“阳光理财”也被上海证券报评为“中国年度最佳理财品牌”。2013年托管资产规模达17,154亿元,比上年增长97%,并获得金融界领航中国年度评选的“最佳资产托管银行”等奖项。
截至年末,光大银行对私网银客户突破1,200万户,手机银行客户突破1,000万户,并布局移动金融,创新推出“瑶瑶缴费”、电子支付、移动支付、微信银行等新兴业务,并获得《金融时报》颁发的“年度最佳电子银行”等奖项。
资产质量较为稳定,风险整体可控
截至2013年底,光大银行不良贷款额100.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24亿元;不良贷款率0.86%,比上年末上升0.12个百分点。光大银行的拨备计提一直坚持审慎稳健客观的拨备政策,截至2013年末,拨备覆盖率为241%。
2013年,光大银行继续加强对重点风险领域包括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及产能过剩行业的风险管理,坚持实施非常严格的总量控制,重点风险领域的不良率远低于全行平均水平。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方面,持续实施总量控制,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和占比进一步降低。在房地产方面,采取名单制管理,在总量控制前提下围绕城镇化战略进行结构调整。在产能过剩行业方面,坚持围绕民生消费领域,严格控制总量。面对不利的宏观环境,光大银行整体资产质量较为稳定,风险可控。
受益于H股成功上市,资本基础得到夯实
按照《商业银行资本管理办法(试行)》计算截至2013年末光大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10.57%;核心一级资本充足率达到9.11%。近年来,光大银行持续通过内生及外源进行资本补充。内生资本补充主要靠不断提高盈利能力及坚持发展资本节约型业务,取得了一定成效。在外源资本补充方面,2013年底,光大银行成功实现H股发行上市,募集资金32亿美元,有效地补充了核心资本,为业务持续发展奠定了基础。
2014年是光大银行在H股成功上市后的第一年,挑战和机遇并存。既要面对利率市场化、产业结构调整、互联网金融兴起带来的冲击和挑战,也有城镇化发展、新兴产业发展和大众金融消费需求增长形成的业务发展机遇。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主要业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相关研究报告
相关行业资讯


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