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中国产业信息研究中心 三胜咨询旗下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 行业资讯 >> 国电电力去年净利同比增长21.85%

主题词:电力行业资讯 电力市场研究分析


国电电力去年净利同比增长21.85%

  国电电力3月24日晚披露年报。公司2013年实现营业收入663.07亿元,同比增长7.04%;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2.79亿元,同比增长21.85%。公司拟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3元.
  
  报告显示,2013年国电电力营业收入完成663.07亿元,同比增长7.04%;实现利润总额110.99亿元,同比增加36.5%;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62.79亿元,同比增长21.85%,为上市以来最高水平。
  
  报告期内,国电电力装机规模突破4000万千瓦大关,达到4050.03万千瓦,新能源装机占比26.33%;累计完成发电量1883.38亿千瓦时,上网电量1783.14亿千瓦时,较去年同期分别增长了8.96%和9.02%;完成利用小时4935小时,高于全国平均水平424小时。
  
  国电电力在年报中透露,2013年是国电电力上市以来经营业绩最佳的一年,发电量稳步增长以及新能源企业的快速发展是公司营业收入提升的主要原因。
  
  在发展方面,国电电力坚持效益优先、科学发展,加快转型升级,优化产业布局,加强投资管控,实现发展方式从规模质量并重向以效益为主转变,报告期内取得核准项目容量505.9万千瓦,完成察哈素煤矿产能1000万吨/年的核准工作。
  
  在经营方面,国电电力全面整改管理短板和瓶颈问题,优化整合管理机构,完善“十二五”后三年对标规划,实现了对标管理全覆盖,绩效管理趋于完善,内控管理深入开展,公司本部法律三项审核率达到100%。
  
  在燃料方面,国电电力持续优化来煤结构,科学购煤、储煤、配煤掺烧,千方百计降低煤价。报告期内,国电电力标煤单价完成561.74元/吨,同比降低98.56元/吨;全年累计掺烧经济煤种2756万吨,节约成本8.9亿元。
  
  在技术创新方面,国电电力积极开展节能评价和指标竞赛活动,采用成熟技术实施节能改造,节能降耗成效明显。燃料智能化建设取得新突破,自动联合制样机试运行在东胜热电公司率先实现,燃料信息系统得到进一步完善,汽车煤入厂验收"无人值守"系统得到全面推广,燃料管理综合水平显著提升。
  
  在节能环保方,国电电力主动适应《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努力实现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多污染物的系统化脱除和联合控制,已有52台机组完成脱硝改造,占火电总容量的86.8%。
  
  国电电力在年报中表示,作为一家综合性电力上市公司,国电电力将始终把提高公司整体竞争力和价值创造力作为不懈追求,把清洁高效、节能环保发电作为时代使命,坚定承担起国家、社会和广大股东赋予的责任。
  
  国电电力认为,发电量稳步增长以及新能源企业的快速发展是公司营业收入提升的主要原因。未来,公司仍将围绕坚持大力发展新能源引领企业转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深化企业转型升级,全面推进创新性企业建设的发展战略,重点发展火电,大力发展风电、水电,积极稳健发展气电和分布式能源,积极发展煤炭产业,择优发展太阳能,努力发展核电。
  
  值得一提的是,国电电力在年报中也透露了公司股价正被低估的信号。公司年报“致股东的一封信”中称“2013年是国电电力上市以来经营业绩最佳的一年,利润突破百亿,再创历史新高。优良的业绩不仅来自电煤价格下行带来的利润空间,更来自国电电力大力实施转型升级战略,调结构、深挖潜、强管理带来的经济效益。但因股市低迷,公司股票表现未能充分反映公司价值”,同时,公司也表示“把2014年定位为“改革创新年”,将在稳中求进、稳中求优的总基调下,紧紧围绕‘做强主业、转型升级,深化改革、完善机制,强化管理、提高质量,优化资产、防范风险,加强党建、创建和谐’五篇文章,以提高质量效益为目标,以改革创新为动力,着力加强安全环保,着力深化挖潜提效,着力推进结构调整,着力提升管理水平,着力加强作风建设,不断开创公司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主要业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订报告送大礼
  • 国家信息中心
  • 海关信息网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中国知网
  • oecd
  • the world bank
  • 中国经济网
研究报告订购电话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订购流程|付款方式|问题反馈|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