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中国产业信息研究中心 三胜咨询旗下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 行业资讯 >> 银监会:今年重点是防控房地产信贷风

主题词:房地产融资行业资讯 房地产融资市场研究分析


银监会:今年重点是防控房地产信贷风

  编者按:春节前,有股份制银行发通知,暂时停止办理房地产夹层融资业务,暂停房地产供应链金融业务;普通房地产开发贷款、经营性物业抵押贷款等未包含在内,但是相关通知表示,严控总量,确保总量不增加。而实际上,今年以来,其他各家银行也在全面收紧房地产企业的授信,不少房地产开发商反映,很难拿到银行贷款。
  
  房地产融资再遭警示。“去年,我们的监管重点是加快产能过剩行业新增不良贷款的处置,而今年重点是防控房地产信贷风险。”全国人大代表、江苏银监局局长于学军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上海银监局局长廖岷也表态称,从信用风险的角度来说,会更重视房地产贷款风险。“虽然房地产信贷政策没有特别的调整,按现有政策执行,但今年房地产风险是银监会和商业银行都很关注的风险。”廖岷说。
  
  两会期间,银监会主席尚福林撰文指出,平台融资和房贷是今年首要的两个风险,尤其是房贷,要高度关注重点区域和重点企业,继续强化“名单制”管理,严防单体风险传染和扩大。
  
  央行的统计数据显示,2013年全年,房地产贷款余额增加2.34万亿元,同比上一年多增9987亿元,增量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比例达28.1%,较2012年末大幅增加了10.07个百分点。对此,今年多个地方银监局打算给房地产信贷投放划定“红线”。
  
  以江苏为例,“实际上,按揭贷款和房地产开发贷的差异性很大,不同地区的房地产市场差异也很大。对于银行而言,根据自身业务发展的安排,针对房地产信贷的投放量各不相同,因此,监管层不会在政策上搞"一刀切",但在总量上会有一个把控。江苏的房地产贷款包括按揭贷款在内,占总体信贷投放的比例在20%以内,我认为是目前较为合理的水平。今年江苏辖内会控制在这个范围内。”于学军表示。
  
  此前,也从北京、浙江、广东等地区获悉,今年将监控商业银行房地产贷款投放量,并适度设定占比上限,同时强化土地储备融资规模管理。
  
  于学军说:“不单是江苏,对中国整个银行业来说,2014年乃至未来1至3年,监管部门从控制风险的角度来看,房地产市场连带着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将是需要很警惕、很关注的领域。这些年,房地产的持续增长已经到了一种"强弩之末"的状态了,全国城市中明显会出现分化,少部分城市可能会维持较高的房价,但是,三四线城市那些虚增的价格泡沫恐怕难以为继了。”
  
  他还指出,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作往往和房地产相联系,平台资金的运转关键支撑点就是卖地,依靠土地杠杆负债,如果没有土地做支撑,融资平台实际上很难运作下去。“尤其是三四线城市,很多中小开发商,一旦资金链出现问题,项目搞不下去就会形成风险,政府卖的土地开发商开发不下去,新的土地又卖不出去,这种恶性循环将导致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出现问题。另外,这还涉及大量的银行贷款、信托理财产品的信用风险。目前,政府背的债已经很重了,如果不准备充足的现金流,这种信用违约状况肯定要出现,无非是什么时候出现、规模大小和影响面有多大的问题”。
  
  “总行对于房地产信贷今年还没有下过相关的文件,但是对部分分行有个别窗口指导。”一位股份制银行信贷业务部人士也对透露,“由于1月信贷投放比较集中,有的用完了全年30%的额度,总行为防范风险会对一些地区分行予以提示,房地产贷款不会停贷,但额度会比去年紧。”
  
  全国政协委员、住房城乡建设部副部长仇保兴在两会期间,针对房地产贷款收紧的状况表示“银行细则总是要出来的,细则出来了就好了。”
  
  “一些房地产贷款投放比较多的银行,今年肯定会调整方向,在内部传达一些细则。兴业银行暂缓办理部分房地产新增授信业务,以及停办房地产夹层融资业务,在3月底之前会出台一个新的房地产授信业务管理政策,这将对银行业内有借鉴意义。其中,"名单制"管理可能会进一步细化。”上述股份制银行人士进一步称。
  
  三胜咨询行业分析师认为,部分银行退出三四线城市房地产融资业务的力度将会比较大。今年,房地产行业两极分化会加速,尤其要关注个别房企资金链断裂可能产生的风险传染,在退出过程中所形成的一些房地产贷款风险,会对部分银行资产质量造成一定压力。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主要业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订报告送大礼
  • 国家信息中心
  • 海关信息网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中国知网
  • oecd
  • the world bank
  • 中国经济网
研究报告订购电话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订购流程|付款方式|问题反馈|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