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中国产业信息研究中心 三胜咨询旗下网站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 行业资讯 >> 国家电网已累计建成400座充换电站以及1.9万台充电桩

主题词:充换电站行业资讯 充换电站市场研究分析


国家电网已累计建成400座充换电站以及1.9万台充电桩

  编者按:充换电站是新能源汽车推广的重要配套性设施,国家电网正在利用电力资源优势建设充换电站,并将在2016-2020年完成电动汽车充放电网络建设。如今,电池制造正在利用以石墨烯为代表的新型材料进行电池研发工作,并已取得一定进展。而在充电站建设上,我国国家电网也在利用资源优势,进行全国性建设。
  
  在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和充电桩的建设过程中,国家电网公司走在前面。截至2013年,国家电网已经累计建成400座充换电站,以及1.9万台充电桩。
  
  不过,这与国家电网在五年前提出的发展规划并不相符。2009年底,国家电网曾披露已制定并实施电动汽车推广计划,计划分三个阶段大力建设充电站和充电桩。
  
  其中,第一阶段,2009——2010年期间在27个网省公司建设75座充电站和6209个充电桩,初步建成电动汽车充电设施网络架构;第二阶段,2011——2015年,建设电动汽车充电设施,使电动汽车充电站规模达到4000座,同步大力推广建设充电桩,初步形成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开展电动汽车充放电站技术研究和工程试点建设。
  
  在2016——2020年的第三阶段,国家电网更是计划建设电动汽车充电站达到10000座,同步全面开展充电桩配套建设,建成完整的电动汽车充电网络,建设电动汽车充放电设施,初步建成电动汽车充放电网络。
  
  然而,由于电动汽车的发展远没有规划的那么好,并没有形成规模,以至于早已建成的部分充电设施出现“闲置”问题。因此,电动汽车发展缓慢成为充电站以及充电桩规划下调的重要因素。
  
  国家电网公司一位人士介绍,国家电网一直积极落实节能减排政策,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不过电动汽车与充换电站的关系就像汽车与高速公路的关系,确实有一个“谁先谁后”的两难问题,现在是不知道“车”在哪儿,所以充电站和充电桩的建设就面临很大困难。
  
  目前,国家电网公司重点在长三角、珠三角规划网络建设,其他各省市则根据需要建设电动汽车充换电站和充电桩。因此,国家电网公司范围内充电站、充电桩等的建设是与地方政府推动电动汽车的发展战略相衔接的。
  
  而实际上,我国电动汽车与充电站及充电桩的发展正处于“相互制约”的状态。不可否认,电动汽车是未来汽车产业发展的必然趋势,但除受制于制造成本过高、续航里程低等因素外,充电桩等基础设施不健全也是电动汽车业发展缓慢的原因之一。
  
  充电站和充电桩是电动汽车发展的基础性设施,若不能迅速做大做强恐影响纯电动汽车的推广普及。
  
  “电动汽车和充电设施发展不协调、项目收益率低是导致该领域发展不起来的重要原因,电网公司、电动汽车生产商、消费者、有关部门还需要建立”共同付费机制“来加快充电设施的建设。”沈宏文说。
  
  虽然我国电动汽车发展仍是初期,不过由于近期持续的雾霾天气、北京开展电动汽车摇号等因素刺激,电动汽车再次火爆起来,与充电站及充电桩等有关的概念股也随之大涨。
  
  2014年,国家电网公司在电动汽车充电设施建设上也有新的规划,计划将建成电动汽车充换电站167座。
  
  “也就是说,国家电网现在掌握的、跟地方政府对接的,有需求的就可以放到这个规划里,有一些临时的,可能还要再进行调整,以满足电动汽车的发展需要。”上述国家电网公司人士还表示,由于大型充电站与电网供电能力联系比较紧密,所以可能还是要由电网公司来主导,而充电桩方面,则其他资金也可以进入。
  
  由于充电站和充电桩的选址、建设、维修维护都需要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设备制造商、电网公司、电力部门、汽车厂商都需要对该领域进行投资才能够持续发展。
  
  该产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的市场规模约90亿,产业链价值亟待开发出来。同时,他还认为,该领域的投资需要建立长期回报机制,稳定的现金流才是保障充电项目长期可持续运营的关键。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主要业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订报告送大礼
  • 国家信息中心
  • 海关信息网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中国知网
  • oecd
  • the world bank
  • 中国经济网
研究报告订购电话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订购流程|付款方式|问题反馈|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