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研究报告销售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 行业资讯 >> 美国批准双汇71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猪肉生产商

主题词:收购行业资讯 收购市场研究分析


美国批准双汇71亿美元收购全球最大猪肉生产商

  央广网郑州9月8日消息(河南台记者秦敬雯张晴)据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经过3个多月之久的等待,双汇国际收购史密斯菲尔德案取得重要进展。美国时间6号,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公司和中国双汇国际控股有限公司发表一份联合声明,证实“双汇-史密斯菲尔德收购案”已获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批准。
  
  总部设在弗吉尼亚州的史密斯菲尔德在美国25个州和其他四个国家总共拥有超过46000名员工。如果之后进展顺利,这桩收购案将在今年11月29日之前完成交易。这也将创下中国企业收购美国企业最大交易额——71亿美元。
  
  过去几年中,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多次以国家安全问题为由,否决了三一集团等企业的相关收购案。这次为何批准双汇收购美国企业?收购成功后,又将对国内的肉类市场带来怎样的影响?
  
  今年5月底,美国史密斯菲尔德公司与双汇国际达成协议,双汇将以每股34美元、总额47亿美元的价格对史密斯菲尔德进行并购。加上承担史密斯菲尔德的债务,这笔交易涉及总金额约为71亿美元。如果交易顺利达成,将成为有史以来中国企业对美国企业进行的最大一笔收购,也将使双汇成为国际猪肉生产企业。
  
  双汇集团副总经理刘金涛:通过这种影响,这种技术交流、食品安全的交流还有各方面的交流,向先进的发达的国家的企业学习,提高我们双汇产品的质量,由中国公司向国际化公司转变。
  
  诞生于1992年的双汇品牌前身是漯河肉联厂,长期以来,双汇占据主导的一直是中低端肉制品市场,相对于走高端市场的史密斯菲尔德,会不会水土不服?花费71亿美元,是冒进还是很有必要?对此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管洲认为:
  
  管洲:双汇拿出71亿美元去收购史密斯菲尔德,实际上是冒着很大的风险的,不同的产品、不同的生产区域和不同的消费地区,它的管理文化和经营理念是存在很大差异的。另外一个71亿美元确实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如果它拿出大量的现金去收购,这个企业在美国实际上经营在走下坡路,双汇进去的话能够扭转乾坤吗?所以说他这个风险是非常大的。
  
  2011年,双汇曾因瘦肉精事件导致品牌形象受损,在食品安全问题层出不穷的当下,一个曾经深陷食品安全信任危机的企业难道通过收购就能“走出去”?在通过审查之前,有美国律师团对此次收购提出质疑,担心中国企业收购美国最大的猪肉生产商会对美国食品安全带来影响。
  
  对此,双汇国际承诺保持史密斯菲尔德的运营不变、管理层不变、品牌不变、总部不变,承诺不裁减员工,不关闭工厂,并将与美国的生产商、供应商、农场继续合作。双汇集团董事长万隆坦言,事实上,这次收购的主要目标是史密斯菲尔德希望向中国出口更多猪肉,以满足中国国内对高质量猪肉的需求:
  
  万隆:人均消费50多公斤,是美国100多公斤的一半,中国13亿人口人均每天多吃一两肉,一年就要多消耗2600多万吨,无论从总量和增量需求来分析,中国食品工业都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在河南财经政法大学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樊明看来,强强联合后,中国的猪肉企业将更具规模化,食品安全将会得到更大提升:
  
  樊明:首先会提升整个双汇的品牌的形象,另外他可以借鉴史密斯菲尔德的先进的生产管理经验、一体化的生产,这样的话有利于提升整个中国猪肉业的一个水平。
  
  不过,郑州轻工业学院经济管理系教授管洲却认为,即使最终收购成功,双汇集团的国际化道路依然荆棘满布:
  
  管洲:如果由于不了解对方企业生产的经营理念、方式和当前遇到的困难,只是说现在图个便宜,也不了解这个企业因为什么原因它要出售它的股份,而且是收购人家全部100%的股份,那么这种情况,如果没有做充分的调查研究,那么将来可能给它造成很大的负担。
  
  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史密斯菲尔德的美国猪肉就会通过双汇的渠道进入到国内,自然也会加剧国内屠宰及肉类行业的竞争。具体到消费者,就会多一种选择。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研究员梅新育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中国以及其他东亚各国都禁止使用瘦肉精,但是在美国,瘦肉精是合法使用的饲料添加剂。这也产生了一种疑问,食品安全标准不同的“舶来猪肉”,是否也会带来新的风险呢?
  
  就这个问题,消费者大可放心。有业内人士答疑解惑,就算双汇和史密斯菲尔德的公司财务、管理环节完全打通,也并不意味着美国猪肉及其制品就能自由通过“内部渠道”进入我国市场,在目前标准尚未改变的情况下,任何出口至我国的猪肉及制品必须符合我国现有标准。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主要业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订报告送大礼
  • 国家信息中心
  • 海关信息网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中国知网
  • oecd
  • the world bank
  • 中国经济网
研究报告订购电话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订购流程|付款方式|问题反馈|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