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光临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研究报告销售中心
您现在的位置: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 >> 行业资讯 >> 近半数省份仍未晒三公账单 专家因缺乏问责

主题词:账单行业资讯 账单市场研究分析


近半数省份仍未晒三公账单 专家因缺乏问责

  中广网北京8月18日消息(记者庄胜春)据中国之声《新闻晚高峰》报道,根据国务院部署,各省级政府今年须第一次全面公开省本级“三公”经费。但截至发稿时,仍有近半省份“犹抱琵琶半遮面”。即使是已经公开的省份,大多也只给出一个粗略的数字,公布“三公”经费的监督作用大大衰减。
  
  那么,既然“三公”经费公开的门已经打开了一条缝,为什么很少有地方愿意把门开得再大一点,从这条缝里,我们究竟又能看到些什么呢?请听中央台记者庄胜春的报道。
  
  记者今天从各省官网以及媒体渠道粗略统计,已经有16个省相对较为全面公布了省级三公经费。安徽省是最近一个、于8月9号把2013“三公”预算挂到了官网上。
  
  这些省份的“三公”预算相加共约115亿元,多数少于去年同期。但是,公开内容大多只有聊聊数语,或者一张简单的表格,列出因公出国费、公务接待费、公务用车费三大项的经费总数。新疆的公开较为详尽,列出了各类编制人员、各类公车数量等信息。
  
  此外,只有北京、四川等少数省份公布了“三公”预算同上年的增减。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姜洪:从公众的角度来说,还是不令人满意的,现在公布的几个大数字实际上起不到监督的作用。如果省一级不能有效的通过公开达到抑制三公消费的目的,这个公开就很可能在基层流于形式。
  
  还有一些地方仍在观望。青海、海南、云南等十多个省份有的仍然只字未提,有的仅公布了部分省级部门的“三公”经费、有的则只公布了2012年三公经费的支出信息。
  
  有专家认为,一些省份从未公开过“三公”经费,对于这样的敏感数字,存在等一等、看一看的心态。实际上,即使已公布的“三公”经费非常粗略,仍能看出一些问题。比如,最新公布的安徽2013“三公”预算,合计仅7632。3万元,比北京少了十亿多,甚至不到新疆的五分之一。这是怎么回事?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王锡锌认为,目前,“三公”经费公开的做法和标准缺乏规范。也就是说,说了让公开,但没说怎么公开,这就给了各地闪转腾挪的空间。
  
  那么,在政府预算中,三公经费到底体现在哪里?记者今天采访了内地“申请预算公开第一人”、公共预算专家吴君亮。
  
  吴君亮:部门开支里分两块,一块是基本支出,人员工资、维持机关正常运行的费用,这些基本支出里有一部分就属于三公支出的类、款的。另外一部分就是项目开支,这里也可能也有对应的三公开支。我们现在就有点怀疑,有些部门只公开基本支出里的三公开支,而没有公开项目支出里的,或者只公开了一部分。
  
  上海财经大学公共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马国贤也补充说,因为每个部门都有很多事业单位,这些事业单位的“三公”经费是否也计算在内,同样缺乏标准。
  
  对此,湖北省统计局副局长叶青在接受采访时说,如果明年《预算法》还没有修改完成,财政部应该发一个规定,对于各地怎样公开、什么时候公开、公开到什么程度作出明示,否则就会乱了套。
  
  对于这个标准,吴君亮建议:第一点,要对应预算里的科目,把预算中和三公开支关联的类、款全部理出来,做明确的规定和要求;第二点,要强调,如果项目开支里也涉及三公开支的,也要理出来,归并到三公开支的总内容里。
  
  多位专家也都提到,问责机制的缺乏,导致公开力度欠缺。这是政府信息公开中存在的普遍问题,但由于省级政府“三公”经费的公开程度不够,使得这一问题更加凸显。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主要业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订报告送大礼
  • 国家信息中心
  • 海关信息网
  •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信息网
  • 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 中国知网
  • oecd
  • the world bank
  • 中国经济网
研究报告订购电话
网站首页|关于我们|联系我们|订购流程|付款方式|问题反馈|免责声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