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光伏行业资讯 光伏市场研究分析
欧盟对华光伏产品的反倾销税率或飙升至47.6%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https://www.china1baogao.com) 日期:2013-7-29 [关闭]
中国光伏企业即将在2013年8月6日迎来尖峰时刻——欧盟对华光伏产品的反倾销税率或飙升至47.6%。
欧盟对华提起光伏“双反”的本意,是保护欧盟本土的光伏企业;而对于中国而言,重税来临意味着中国的光伏产品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低价武器,从而对欧盟市场只能望洋兴叹。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光伏出口产品中70%被输送到欧洲。业内担忧,一旦欧洲市场被堵死,中方或有一半的光伏企业岌岌可危。
不过在欧盟与中国政府贸易战的硝烟之下,企业早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一方面,光伏企业力图开拓欧洲以外的市场,目前日本、印度乃至南非都是中国光伏企业布局的新据点。
另一方面,光伏企业试图押宝国内。随着政策环境的逐渐明朗,光伏电站成为光伏企业的救命稻草。
目前,云南、广西等地迎来了密集的考察团,而这些光伏企业都希望投资建设光伏电站,在中西部以大型的地面光伏电站为主,在东部等发达地区则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为主。
光伏电站的商业逻辑其实很简单:对于库存积压的光伏企业而言,投资电站能消化一部分库存,扩大销量;同时,10%左右的毛利率也让光伏电站成为一块可预期的肥肉。
但值得注意的是,光伏电站最大的难题在于资金。首先,电站前期投资成本较高,在银根缩紧的信贷环境下,光伏企业的资金链早已经紧绷;其次,电站运行后面临着入网吸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由财政下拨的补贴由于审批时间过长,光伏电站的补贴往往滞后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所有这一切,都对原本就“资金贫血”的光伏企业提出了巨大挑战。
不过随着《国务院发布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提出,国家高层释放出光伏产业的拯救信号,不但一举提高了光伏的年装机容量,更让对光伏企业一度关起闸门的银行慢慢放松了门槛。
坊间更有传闻,今后电网企业会全额收购光伏发电项目的发电,而补贴更会将时间缩短至一月一发放。
政策的种种利好传递出“自救”信号,让英利、赛维等企业跃跃欲试,争相布局光伏电站。不过,开拓国内市场对于光伏企业而言只是当务之急,而摆脱低价形象、打造技术和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长远之道。
在2010年年底,按照收盘价计算,11家中国光伏企业的市值之和为109亿美元,还比不上美国薄膜电池生产商FirstSolar单独一家的总市值114亿美元——尽管单单是无锡尚德一家的光伏产品出货量,已经大幅超过FirstSolar。
因此,无论是退居国内市场还是抢占海外市场,未来光伏的竞争战中,争的已经不仅是产品的多少与规模的大小,而是价值之争、技术之争和品牌之争。也唯有如此,中国光伏企业才能彻底摆脱“双反”的魔咒,让中国光伏产品摘掉低价的标签。
欧盟对华提起光伏“双反”的本意,是保护欧盟本土的光伏企业;而对于中国而言,重税来临意味着中国的光伏产品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低价武器,从而对欧盟市场只能望洋兴叹。
数据显示,2011年我国光伏出口产品中70%被输送到欧洲。业内担忧,一旦欧洲市场被堵死,中方或有一半的光伏企业岌岌可危。
不过在欧盟与中国政府贸易战的硝烟之下,企业早已经做好了应对的准备。一方面,光伏企业力图开拓欧洲以外的市场,目前日本、印度乃至南非都是中国光伏企业布局的新据点。
另一方面,光伏企业试图押宝国内。随着政策环境的逐渐明朗,光伏电站成为光伏企业的救命稻草。
目前,云南、广西等地迎来了密集的考察团,而这些光伏企业都希望投资建设光伏电站,在中西部以大型的地面光伏电站为主,在东部等发达地区则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为主。
光伏电站的商业逻辑其实很简单:对于库存积压的光伏企业而言,投资电站能消化一部分库存,扩大销量;同时,10%左右的毛利率也让光伏电站成为一块可预期的肥肉。
但值得注意的是,光伏电站最大的难题在于资金。首先,电站前期投资成本较高,在银根缩紧的信贷环境下,光伏企业的资金链早已经紧绷;其次,电站运行后面临着入网吸纳的问题,更重要的是,由财政下拨的补贴由于审批时间过长,光伏电站的补贴往往滞后一年甚至更长的时间。
所有这一切,都对原本就“资金贫血”的光伏企业提出了巨大挑战。
不过随着《国务院发布促进光伏产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的提出,国家高层释放出光伏产业的拯救信号,不但一举提高了光伏的年装机容量,更让对光伏企业一度关起闸门的银行慢慢放松了门槛。
坊间更有传闻,今后电网企业会全额收购光伏发电项目的发电,而补贴更会将时间缩短至一月一发放。
政策的种种利好传递出“自救”信号,让英利、赛维等企业跃跃欲试,争相布局光伏电站。不过,开拓国内市场对于光伏企业而言只是当务之急,而摆脱低价形象、打造技术和品牌的核心竞争力才是长远之道。
在2010年年底,按照收盘价计算,11家中国光伏企业的市值之和为109亿美元,还比不上美国薄膜电池生产商FirstSolar单独一家的总市值114亿美元——尽管单单是无锡尚德一家的光伏产品出货量,已经大幅超过FirstSolar。
因此,无论是退居国内市场还是抢占海外市场,未来光伏的竞争战中,争的已经不仅是产品的多少与规模的大小,而是价值之争、技术之争和品牌之争。也唯有如此,中国光伏企业才能彻底摆脱“双反”的魔咒,让中国光伏产品摘掉低价的标签。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主要业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相关研究报告
相关行业资讯


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