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词:贸易行业资讯 贸易市场研究分析
贸易套利推动人民币升值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https://www.china1baogao.com) 日期:2013-7-1 [关闭]
海关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出口增速高达18.4%,远高于市场预期。尤其是一季度对香港出口同比大增74.1%。4月,我国进出口总值为2.23万亿元人民币,扣除汇率因素后的增幅为15.7%,其中出口1.17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4.7%,进口1.06万亿元人民币,增长16.8%。
虚假贸易、骗取出口退税,屡遭曝光却依然肆虐,复杂的利益关系背后,是实业产品出口面临的困局。目前,离岸人民币利率比在岸低,企业只要能从离岸市场借入低息人民币,再通过贸易渠道把它转入到国内形成在岸的人民币即可套利。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贸易套利形式。一种是利用离岸人民币和在岸人民币的汇率差来套利。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离岸市场上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大涨,离岸人民币/美元,比起在岸人民币/美元贵得多。套利者从内地借入美元,按较低的汇率换得人民币后从香港进口低物流成本的货物并用人民币支付,将内地资金变为练人民币。之后再通过香港的合伙人以高的汇率兑换为美元实现套利。
另外一种是“内保外贷”。一家国内的企业甲在境外注册一家关联企业乙,甲企业在境内的银行存入一笔资金,以为担保,其关联企业已在境外获得相应金额的离岸人民币融资。而乙企业再以贸易的形式从甲企业进口货物,将人民币货款打回国内。境内公司以这笔款项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基本年收益可以达到4.5%;而其在香港贷款利率在2%-2.5%之间,这样就存在2%-2.5%的利率差异,反复操作,套利效应巨大。
此外,在出口面临困局时,“一日游”保税业务也已经异化为协助企业通过办理出口退税,并再通过捆绑进关的方式,代企业将虚假出口的货物从香港拉回来的业务。一日游不仅程序简单,而且成本较低,所以沦为盗取利润的手段。
再次,银行逐利动机以及无效的监管机制也难辞其咎。在虚假贸易中,某些银行提供贸易融资类理财产品,为贸易套利企业提供便利。在国际贸易上,银行也往往只做形式上审查。
虚假贸易一直是国家严厉打击的对象,但由于境内境外存在汇差,无风险套利的动机一直都有。贸易套利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从而挤压出口企业利润,影响出口企业的生存。
虚假贸易、骗取出口退税,屡遭曝光却依然肆虐,复杂的利益关系背后,是实业产品出口面临的困局。目前,离岸人民币利率比在岸低,企业只要能从离岸市场借入低息人民币,再通过贸易渠道把它转入到国内形成在岸的人民币即可套利。
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贸易套利形式。一种是利用离岸人民币和在岸人民币的汇率差来套利。从去年四季度开始,离岸市场上对人民币资产的需求大涨,离岸人民币/美元,比起在岸人民币/美元贵得多。套利者从内地借入美元,按较低的汇率换得人民币后从香港进口低物流成本的货物并用人民币支付,将内地资金变为练人民币。之后再通过香港的合伙人以高的汇率兑换为美元实现套利。
另外一种是“内保外贷”。一家国内的企业甲在境外注册一家关联企业乙,甲企业在境内的银行存入一笔资金,以为担保,其关联企业已在境外获得相应金额的离岸人民币融资。而乙企业再以贸易的形式从甲企业进口货物,将人民币货款打回国内。境内公司以这笔款项投资银行理财产品,基本年收益可以达到4.5%;而其在香港贷款利率在2%-2.5%之间,这样就存在2%-2.5%的利率差异,反复操作,套利效应巨大。
此外,在出口面临困局时,“一日游”保税业务也已经异化为协助企业通过办理出口退税,并再通过捆绑进关的方式,代企业将虚假出口的货物从香港拉回来的业务。一日游不仅程序简单,而且成本较低,所以沦为盗取利润的手段。
再次,银行逐利动机以及无效的监管机制也难辞其咎。在虚假贸易中,某些银行提供贸易融资类理财产品,为贸易套利企业提供便利。在国际贸易上,银行也往往只做形式上审查。
虚假贸易一直是国家严厉打击的对象,但由于境内境外存在汇差,无风险套利的动机一直都有。贸易套利会加大人民币升值压力,从而挤压出口企业利润,影响出口企业的生存。
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主要业务: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仅供读者参考使用,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和具有约束力的规范性文件。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电邮(server@china1baogao.com)、电话(0755-28749841)。
相关研究报告
相关行业资讯


热门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