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网民认为,网络商家“先涨价后打折”不道德,纯属欺诈。无论是从维护消费者权益,还是维持公平市场秩序的角度,“先涨价后打折”的行为都应该受到严惩。在这一点上,监管部门与电商平台均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价格先涨后降属于欺诈
“之前在网店买了两件羽绒服,一件269元,一件79元。今天一看,269元的变成499元,打折后469元,79元的变199元,打折后169元,真是无语。”网民“60514832”说。网民“赛德”说,最近这周买的东西全部涨价了。
网民“行道”认为,依靠先提价再打折的伎俩,实在太老土了。网民经过多年的网购教育和训练,早已识破商家们的那点手法,什么“清仓价”,什么“全网最低价”,吆喝归吆喝,有几人信?
网民“苑广阔”说,部分商家这种对部分商品先提价再打折的行为,从本质上来说就是一种人为操控产品价格的欺诈行为,早已超过商品价格正常调整的范畴,严重损害消费者的合法权益,破坏正常的市场秩序和环境。
网民“许辉”认为,低价、打折,这是成就“双11”网购狂欢节的最大卖点。可一旦低价、打折成为“噱头”,背负“水分”前行的“双11”还能走多远?
电商平台应承担连带责任
网民“连海平”认为,提醒、约谈、罚款只是一种辅助手段,效果有限,法律才是保护消费者权益最有效的“护身符”。商家“先涨价再打折”的伎俩在电商促销中遍地开花,屡教不改,一方面是消费者的理性跟不上,另一方面是监管部门对商家以及电商平台惩罚偏轻,电商的违法成本低。
网民“沈彬”认为,面对数以亿计的商品,价格监管当然不能够再沿用线下时代的“举报-立案-举证”的旧有程序,有必要借助大数据平台对“双11”价格波动进行监管。这需要电商平台拿出决心和勇气,也需要全社会特别是物价管理部门给予必要的压力,在消费提醒之外,更要诉诸实际的执法行动。
网民“史洪举”说,有效规制此类大范围出现的虚假促销现象,着力点和牛鼻子在于各大电商平台。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有欺诈行为的,消费者享有“退一赔三”的权利。而电商平台虽然不是始作俑者,仍应对此承担相应监管、审查责任乃至连带赔偿责任。
- 遏制“先涨价再打折” 别止于“提醒”电商
- 专家:短期内出口持续回升乏力 内需难言根本性改
- 评论:应对贸易摩擦中国企业要学会打洋官司
- 前三季度经济运行:服务型经济是外贸转型的重要支
- 中国零售行业更需返璞归真
- 9月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达59% 较上月回升
- “负面清单”为吸引外资增添重磅砝码
- 提速上海自贸区陆家嘴片区国际化进程
- 每一个“差评”都是一面电商“自省镜”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