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市场情况来看,从移动VR设备的功能提升到VR垂直化应用,再到VR手机的开发,相关企业正在寻找各种突破口。其中,华为、三星、小米、乐视等均可能推出VR手机,而上市公司保千里也在10月24日推出一款VR手机。
保千里董事副总裁陈杨辉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称,“手机业的巨头都开始布局VR手机,就是看中了VR手机的市场潜力。VR手机会为企业互动营销乃至网红直播业提供新的移动直播设备。”
对于行业遇冷的说法,VR企业焰火工坊CEO娄池认为,“对于某些VR团队或许正在经历寒冬,不清楚市场、环境甚至基础概念的团队被淘汰也是必然的,但是说VR行业遇冷是不负责的说法,市场还是很火热,而且移动VR会越来越火。”
资本退出个别VR项目
2016年被称为VR元年,VR备受市场和资本的追逐。高盛在《VR与AR:解读下一个通用计算平台》报告中预计,到2025年,VR和AR的市场规模将达到8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5416亿元)。
据iiMedia Research统计,2015年中国VR产业市场规模为15.4亿元,预计2016年可达56.6亿元,增长率高达268.3%;预计到2020年达到556.3亿元,发展潜力巨大。
记者注意到,进入2016年下半年,舆论越来越唱衰VR产业,并有“凛冬将至”的说法。据蓝鲸TMT报道,2014年我国共有200多家做VR头盔的公司,2015年只剩下60多家,大部分VR设备公司已死。
与此同时,资本对VR行业的追逐热情也开始“降温”。36氪研究院统计数据显示,从2015年底开始VR领域爆发,融资规模蹿升至近9亿元,比前三季度总和还高。2016年第一季度,总融资规模达到8.16亿元。然而,到了2016年第二季度,仅有四五家VR创业公司获得融资。个别项目上,资本已经退出。
“我判断今年下半年还会有很大一批公司或者团队死掉,对于某些VR团队而言,或许正在经历寒冬。”娄池认为,大规模资本和人才的涌入无疑会推动VR产业发展,但也会加速泡沫的产生。就好像原先做游戏的公司也转型做VR,连基础概念都不清楚,那么被淘汰也是必然的。还有那些用不符合的产品冒充VR的公司,对行业而言也是有害的。这些企业和团队“入冬”,对于整个行业来说则“迎来春天”。
VR企业尝试差异化打法
尽管暴风魔镜的减员不足以预言 VR行业寒冬的来临,但也揭示了行业存在的问题。雷锋网文章观点认为,暴风魔镜从第一代到第五代,仍然只是手机VR盒子。
就在入门级VR盒子遇冷时,差异化成为移动VR厂商和初创团队的新打法。而移动VR设备仍然是热门产品。
其中,从移动VR设备的用户体验出发,焰火工坊开发的极幕VR眼镜着力解决延迟和眩晕问题。同时,除了自产原创游戏之外,还引入了哈士奇等第三方开发商。
此外,VR技术的垂直化应用也是突破点之一。近日,《每日经济新闻》记者在深圳举办的“双创周”走访时发现,蚂蚁金服推出了VR支付产品VR Pay。记者现场体验发现,通过VR Pay可以在购物、直播、游戏等虚拟环境中涉及支付时,不用取下VR眼镜、拿出手机、打开支付应用软件,而是直接通过触控、凝视、点头等交互方式在3D虚拟现实中完成支付。
而VR与智能手机的“混搭”也成为热门的VR细分领域。记者注意到,今年I/ O开发者大会上谷歌推出了移动VR平台Daydream(白日梦),三星、HTC、LG、小米、华为等手机厂商已经首批进入Daydream计划。主业为电子视像的上市公司保千里也在10月24日推出一款VR手机。
“手机业的巨头都开始布局VR手机,就是看中了VR手机的市场潜力。首先在C端,会有百万量级的消费者在换机时考虑VR手机;而在B端,VR手机会为企业互动营销乃至网红直播业提供新的移动直播设备。”陈杨辉对记者表示。
- 3D打印业肥肉到手却无从下口 卡在应用与材料上
- 2020年中国新型锂离子电池将实现产业化
- 机器人热潮这一年:热炒概念现象减少 服务机器人
- 制造业升级路径:从2.0迈向4.0 资本驱动智
- 机器人护士开启试点 医疗机器人5年后将成投资风
- 工程机械业下滑6年止跌 26家挖掘机企业销量同
- 欧日韩控制机器人核心零部件 中国唐僧肉好看不好
- 中企海外布局人工智能 专家:中国机器人仍有10
- 百亿中国耳机市场谋变 高端产品被欧美日独霸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