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网络的兴起,“家庭厨房”或“私房菜”等餐饮服务异军突起,为一些年轻人所青睐。从“法无禁止即可为”的角度看,没有法律界定不代表人们不能从事“家庭厨房”经营活动,但从维护食品安全出发,监管部门不支持“家庭厨房”有一定道理。毕竟,不能因为搭上了“互联网+”的顺风车,“家庭厨房”经营模式就能逃避监管。
根据食品安全法规定,在我国境内从事食品生产和加工,食品销售和餐饮服务等,均应遵守相关法律法规,确保食品安全。“互联网+”模式下的“家庭厨房”不是仅仅为自己家庭成员提供餐饮,而是向不特定公众提供网络订餐服务的经营活动。“家庭厨房”只是将食品加工地点从传统的商铺变换为家庭作坊,但本质上依然是赚取利润的经营行为。由此,“家庭厨房”不能因为冠上了“家庭”名号就能游离于监管之外,逃避应有的法律责任。
相对于借助商铺从事餐饮服务的酒店、饭馆等,“家庭厨房”藏身社区,比较隐蔽,以致监管的力量不能有效触及,难以形成全覆盖式监督。自我标榜为安全、绿色、美味、私人订制的“家庭厨房”有可能名不副实,甚至野蛮生长。因此,对于这一新兴的餐饮服务模式,在监管力度上理当更强,至少应该与传统餐饮服务一视同仁,不应该有任何疏漏和放纵。
当然,我们还应认识到,借助“互联网+”的“家庭厨房”与网络约租车、美食团购一样,属于能够盘活现有资源的新型经济形态,应该受到善待而非扼杀。监管部门“不支持”的表态不代表反对“家庭厨房”。尤其是,根据现有法律法规,将其纳入监管范围没有任何障碍。那么,对于“家庭厨房”就应区别对待。符合餐饮行业标准的,要求并引导经营者办理相关手续,如法律并未禁止将家庭作坊作为餐饮加工生产地点,只要其他条件符合要求,就应准许其继续经营“家庭厨房”。而对于从业人员、生产设施、作业环境条件等达不到要求的,就要予以制止和取缔。
总之,互联网只是提升餐饮经营者竞争力、便利消费者订餐的工具。不能因为披上了“互联网+”的外衣,“家庭厨房”就可以进入监管盲区。只有本着对食品安全负责的态度,在激发创新活力的基础上对“家庭厨房”进行契合互联网生态的监管,才能让真正安全、美味的“家庭厨房”行稳致远。
- 供给侧改革发力 水泥钢铁煤炭行业吸金逾10亿元
- 斗鱼等26个网络表演平台被查处 有“网红”广告
- 江西光伏容量超标数十倍 将叫停违建项目
- 商务发展“十三五”规划设定未来五年内14项发展
- "寻找1001天团"少儿超能主播组合全国选拔赛
- 文化部查处26个网络表演平台 斗鱼熊猫六间房被
- 北京地区电网最大负荷达1936.9万千瓦 增长
- 工信部将从四方面深化物联网与经济社会融合发展
- “消费升级+移动互联”催生特许经营新业态新模式
免责声明:
1、本网转载文章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我们不对其准确性、完整性、及时性、有效性和适用性等作任何的陈述和保证。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中国产业信息研究网一贯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并遵守中国各项知识产权法律。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请马上与本网联系更正或删除,可在线反馈、可电邮(link@china1baogao.com)、可电话(0755-28749841)。